山东中学联盟高中名校高三2022年4月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960字。
绝密★启用前
山东中学联盟高中名校高三2022年4月第二次模拟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等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不同的时期,从文化艺术到社会日常,都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灵光时时闪现,中国传统文化总是能够找到适宜的载体和媒介,将自身的精神、灵魂灌注其中,这正是其绵延不断、朝气蓬勃的生命密码。
一种文化倘若只存在于思想、观念之中,那么故纸堆必将是其最后的归宿。在不同的时期,从文化艺术到社会日常,都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灵光时时闪现,中国传统文化总是能够找到适宜的载体和媒介,将自身的精神、灵魂灌注其中,这正是其绵延不断、朝气蓬勃的生命密码。不论衣食日用还是文创产品,都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让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日常生活。
在大众流行文化中,从来不缺少传统文化元素。“中国风”歌曲红极一时、至今不衰,《菊花台》《烟花易冷》等成为其中的代表作品,曲调旋律性强,符合中国人的听感,歌词中传统意象的运用带有古典诗词的韵味。近年来,越来越多创作者发觉,与其化用古典诗词、稍有不慎还可能落入生搬硬套的窠臼,不如索性将古典诗词谱曲演唱,歌唱家龚琳娜的《庭院深深》等在这条路径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文化综艺《经典咏流传》集中展现吟唱古典诗词的作品,也深受观众欢迎。
然而,对于音乐、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等拥有更大体量和包容力的媒介、载体,倘若也仅停留在展现形象的层面,便显得缺乏深度和力度。有些所谓“中国风”歌曲,就是在流行音乐中加入一两句戏腔,或堆砌大量看似优美其实不知所云的语词,生硬做作,反而显得不伦不类;有些主打传统文化的节目,缺少内在叙事脉络和思想主题的统摄,缺少对呈现对象精神内涵的提炼,沉湎于以镜头影像展览形象,成为对一些古代人物、事件或风俗的简单罗列,节目也就滑落到早年间旅游景区“古代文化一条街”的水平;有些打传统文化牌的旅游项目、实景演出,只见声光电,不见思想与内涵,聒噪而庸俗,本质上还是穿着“文化马甲”的快消品。这样一来,这类作品、产品或项目之于传统文化,几分是弘扬、几分是消费,也就难说得很。
相比之下,在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的赛道上,文化综艺《国家宝藏》以戏剧表演演绎国宝故事,揭示国宝的文化价值和中国人的精气神;网剧《长安十二时辰》用严谨、精致的影视美术设计还原唐代长安生活情境,与剧情发展一道凸显正义、责任与仁爱等价值理念,为业内外人士所称道。它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开掘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超越了简单复现形象的层级,深入到人物、故事的层面,并指向了背后的价值和精神。
从观念到媒介,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以具象化的方式实现与时俱进、完成当下表达。在科技高速发展、“元宇宙元年”到来之际,科技显然也已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广西崇左市大新县的中越边境归春河上,广西德天跨国瀑布景区近年斥资打造亚洲首个沉浸式夜游项目“奇妙•夜德天”,以高科技手段支撑故事和游戏互动,还原古代生活习俗和文化情境。尽管这还远非人们心目中元宇宙概念落地的理想形态,但以前沿科技承载和弘扬传统文化,激活当下、连接未来,其巨大的操作空间和可能性仍令人充满期待。
如果说以往媒介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呈现多带有经典复现成分,那么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表达方式更像是一种现代命名:当中国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强烈,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越来越矫健,中国文化必将以一种全新的面貌、方式和姿态面向世界,它是现代的、先锋的、国际化的,而其内在的精神、包容的格局、开放的胸怀、高洁的品格,又与流淌千年而绵延不绝的古老渊源一脉相承,越古老越现代,越传统越先锋,越本土越国际。用《文明》杂志社社长娄晓琪的话讲,一个世界愿意听的中国故事,同时也是世界的故事。
(摘编自罗群《传统,正在当代生长》)
材料二:
对待传统文化,过去常说“不破不立”、“立在破中”,这在一定条件下是正确认识,因为不破除旧世界就无法建立新世界,所以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破”。但在建设新世界的时期,就事物本身的发展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化为“立”。更何况 “破”中有“立”,“立”中亦有“破”。其实,对于传统文化继承什么和批判什么,取决于当时历史阶段的需要。换言之,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文化“破”、立”的内容与程度是有差异的。比如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不仅是吴虞、胡适、鲁迅等人激烈反对国粹,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员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同样猛烈地批判传统文化,他们在把握时代 要求的基础上完成了“破”的任务,虽说有片面性,但“破”中有“立”,也做了大量“整理国故”的工作。百年后的今天再来讨论此问题,必须看到时代的差异、条件的差异,出场语境、出场路径完全不同。原初语境是打倒旧世界,当下语境是建设新世界,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因“时”而“进”;原初路径是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当下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因“事”而“化”。所以当下不能再像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样以 “破”为主,相反,为了建设新文化,需要弄清传统文化中哪些成分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以及如何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来促进新文化的建设,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因“势”而“新”。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继承、转化和发展,就在于其所具有的现实的价值对象性—价值对对象的功能和效用,使得“古今之通义”成为可能。这种现实的价值对象性乃 “社会跨时间的同一”,属于历代人共同的意识。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价值、功能、作用都是其价值对象性的表现形式,这种对象性“只能通过它们全面的社会关系来表现”。但现实的价值对象性不是绝对的同一,如果“古今之通义”变成了“古今之同义”,那么优秀传统文化就没有转化和发展的必要性了。所以,“古今之通义”,既说明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之间具有“同一性”,古今相通,但不完美,需要结合当下语境、当下路径经过改造才能再出场。
(摘编自周忠华 李红革《批判传统文化虚无主义的“理”与“路”》)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不同的媒介其观照、挖掘传统文化的角度有所差异,但各美其美,共同承担着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
B. 传统文化的富矿不仅影视作品在开掘,舞台艺术作品也不断从中吸取养分,而且其中的人物、故事已成为其创作的重要源泉。
C. 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不仅在于现代媒介呈现客观的故事、人物与史料记载相符,更在于其承载的价值和精神与传统内核相契。
D. “古今之通义”,就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发展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到破立结合,符合当下价值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传统文化拥有蓬勃生命力的关键之一,正在于它始终能够融入当代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生机。
B.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在各个历史时期是不一致的必须坚决的批判传统文化的糟粕,当下的矛盾在“破”。
C. 当今不仅要弘扬优秀文化精神,更要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坚定的核心价值观自信引领坚定的传统文化自信。
D. 传统文化为灵感或素材的电影、电视剧数不胜数,注重发展的深度和力度是中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不断提升的结果。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新兴媒介推动传统文化传播”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诗词大会》、《上新了•故宫》等都颇具知名度的综艺节目既深挖传统文化精髓,又符合大众流行文化。
B. 央视春晚的舞蹈《只此青绿》利用古典气质、中式美学的总体框架让无数观众大呼惊艳,发挥了最大的价值和魅力。
C. 由古典小说《西游记》IP衍生而来的多部影视作品热播,杨洁执导的电视剧《西游记》更成为一代“神剧”,
老少皆宜。
D.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开场选择以二十四节气进行倒计时既暗合本届冬奥会是第二十四届又反应开幕日是立春。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面对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应如何改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安乐居(节选)
汪曾祺
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挨着安乐林。
安乐林围墙上开了个月亮门,门头砖额上刻着三个经石峪体的大字,像那么回事。走进去,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有几十棵杨树。在林子里走一圈,五分钟就够了。附近一带养鸟的爱到这里来挂鸟。他们不像那些以养鸟为生活中第一大事的行家,照他们的说法是“瞎玩儿”。他们不养大鸟,觉得那太费事,“是它玩我,还是我玩它呀?”把鸟一挂,他们就蹲在地下说话儿,-也有自己带个马扎来坐着的。
安乐居不卖米饭炒菜。主食是包子、花卷。每天卖得不少,一半是附近的居民买回去的。这家饭馆其实叫个小酒铺更合适些。到这儿来的喝酒比吃饭的多。酒菜不少。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