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测试试题(4月)(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8270字。
绝密★启用前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模拟测试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上古时期的《诗经》《楚辞》,到中古以后的唐诗、宋词、元曲,再发展到现当代诗歌,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展现了语言艺术的永恒魅力。诗歌中蕴藏了大量创新语言现象,其中不乏对后世影响久远的常用词语和句法,这些常用词语和句法对汉语的发展和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月亮”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李益的《奉酬崔员外副使<携琴宿使院>见示》一诗中,“庭木已衰空月亮,城砧自急对霜繁”。这里的“月亮”不是一个词,而是短语,指“月光明亮”,后来在唐诗韵文格律的作用下,由短语化为表示“月球”的名词。“朝夕”的产生亦是如此,它最初产生于《诗经》“温恭朝夕,执事有恪”中,“朝夕”本是并列的两个名词,在诗歌韵律的作用下变成了一个双音节词。
成语被看作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形式短小、结构稳固、内涵丰富等特点。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特点(如诗经以四音节为主)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催生出大批耳熟能详的成语。《汉语成语考释词典》中有60%左右的成语源自诗歌,如“天作之合”出自《诗经》中的“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壮志未酬”来源于唐代李频的《春日思归》“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石破天惊”最早出现在唐代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量词是汉语区别于印欧语系的一大特色,在汉语语法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量词有很多就是从诗词韵文中产生的。如《汉语大字典》提到,“簇”的量词用法源于白居易的《题卢秘书夏日新裁竹二十韵》,“几声清淅沥,一簇绿檀栾”;“点”的量词用法始见于苏轼的《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此外,介词的发展也可以在诗词韵文中找到端倪。据考察,“打”的介词用法最早出现在宋代辛弃疾的词中,“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鹧鸪天•戏题村舍》)。
在诗歌中,句法层面的创新现象也层出不穷,诗歌为很多句法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绝佳的语言环境。
如紧缩句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指分句间经过语音紧凑和词语缩减,而形成没有语音停顿的特殊复句,如“天一黑就下班回家”是由“只要天一黑,就下班回家”这个一般复句紧缩而成的。诗歌对紧缩句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蒋绍愚在《唐诗语言研究》中说,在散文中两个分句构成一个复句时,往往用一些关联词语来表示分句间的关系,而在唐诗,特别是讲究格律的近体诗中,这些关联词一般省略不用,从而造成紧缩句的大量出现。
例如,近体诗“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严恽《落花》)中的“问花花不语”,就是由“我问花,但是花却不语”省略关键词和停顿而形成的紧缩句。紧缩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也可见到,如一则体育新闻标题《赢球不可怕!缺谁谁尴尬》,其中的“缺谁谁尴尬”就是受诗歌韵律的影响而省略了关联词“无论……,都……”。
诗歌不仅给人们带来艺术的享受,还在语言层面给汉语的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源泉。诗歌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宝藏,值得我们不断开垦和深挖。
(摘编自张力《诗歌,语言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汉语发展和演化影响深远的常用词语和句法都来自传统中国诗歌中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B. 成语经诗歌的韵律与情感催生,因而形式短小,结构稳固,内涵丰富,成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C. 中国古典与当代诗歌为很多句法现象的产生与创新提供了语言环境,是创新语言的丰富的宝藏。
D. 现代汉语中的紧缩句受诗歌韵律的影响省略了关键词和停顿,这类紧缩句常见于体育新闻标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论点,再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B. 文章从词语和句法两个方面展开论述,论证诗歌对汉语发展演化的影响。
C. 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有力地支撑了中心论点。
D. 文章在论证中多处引用诗词名句,其论证目的相同,都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推动了汉语的发展演化,一些并置的单音节词,在诗歌韵律的作用下变成了双音节词。
B. 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量词与介词,很多是从诗词韵文中产生的,如“簇”“点”“打”。
C. 诗歌推动了紧缩句的发展,紧缩句在唐代近体诗中大量出现,应与近体诗的格律不无关系。
D. 对中国诗歌语言的研究与开掘,能为汉语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新的不竭的动力和丰富的源泉。
【1~3题答案】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都来自传统中国诗歌中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以偏概全,原文的表述是“诗歌中蕴藏了大量创新语言现象,其中不乏对后世影响久远的常用词语和句法,这些常用词语和句法对汉语的发展和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B.“因而”强加因果,原文的表述是“成语被看作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形式短小、结构稳固、内涵丰富等特点”“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特点(如诗经以四音节为主)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催生出大批耳熟能详的成语”,可见“经诗歌的韵律与情感催生”与“形式短小,结构稳固,内涵丰富,成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D.“现代汉语中的紧缩句受诗歌韵律的影响”“这类紧缩句常见于体育新闻标题”误解文意,原句是“紧缩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也可见到,如一则体育新闻标题《赢球不可怕!缺谁谁尴尬》,其中的‘缺谁谁尴尬’就是受诗歌韵律的影响而省略了关联词‘无论……,都……’”,并未说现代汉语中的紧缩句是受诗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聪明理论主张,从信息加工的动态过程来看,感知敏感性、相似性判断与辨别、表征的形成与操作、分类、工作记忆等反映了认知信息由输入、表征到转变为备用状态等初级的、基本的认知加工过程。其中,感知过程制约着认知信息的输入,感知过程的速度、精度和准确度的差异可能导致个体所输入的信息存在量或质的差异。辨别是比较两个客体之间异同的过程,是建立关于客体的表征的前提。认知信息的表征是信息内化的阶段,可分为表征形成和操作两类加工。表征形成的速度、所形成表征的适宜程度、表征操作的速度、表征操作的方式和表征操作的准确性等因素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