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乙卷)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有官方答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5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6/9 15:13:2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65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11340字,有官方答案。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乙卷)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
  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武松自忖这一定是蒋门神了。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
  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金圣叹的眉评甚妙:“一段写满教场眼睛都在两人身上,却不知作者眼睛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也。作者眼睛在满教场人身上,遂使读者眼睛不觉在两人身上。”流动视角妙处在于:看客反成被看客,着墨不多自风流。
  杨志比武的描写,是在单纯中求洒脱;大名府陷落的描写,要在复杂中求专注,千头万绪由何处着手?叙事者心灵手捷,一下子捉住了梁中书遑遑然如丧家犬的身影和目光,举一纲而收拢千丝万缕。行文没有让梁中书轻易脱险,而是在他逃遍东南西北四门和三闯南门的过程中,由内往外地辐射出圆形的视角,把瞬间遍及满城的战火统一于一人的眼光之中。
  视角可以分为内视角、外视角和旁视角等处在不同层面上的类型。视角的流动,可以在同一层面上采取对位的、波浪状的或者圆形的种种流动方式;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采取跳跃的或者台阶式的流动方式。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有一则二百余字的故事,使用有如昆虫复眼一般的视角,它先用外视角,写翰林院一位官员从征伊犁,突围时身死,两昼夜后复苏,疾驰归队。随之,作者和翰林院一位同事问起他的经历,采取他“自言被创时”的方式转向内视角。内视角把人物在生死边缘上迷离恍惚的意识滑动,寓于灵魂离体后的徘徊,简直是某种意识流的写法。最后作品又转到旁视角,借同事之口表达对这位官员的赞叹。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情节功能、深度心理功能和口碑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
  (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体交融”指叙事者以作品主要人物的视角,带领读者跟随人物进入叙事情境。
  B.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语的句式特点,叙事时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 
  C.如果流动视角采取圆形轨迹展开,叙事者和主要人物的视角有时并不一致。 
  D.纪昀通过内视角呈现从征伊犁的官员的意识流动,赋予了故事深度心理功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叙事作品视角的分析,证明了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
  B.文章第二段以《水浒传》中“大闹快活林”为例,论证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
  C.文章末段以《阅微草堂笔记》中一则小故事为例,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x
  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叙事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视角的流动既包括从人物的内视角转为外视角、旁视角,也包括由某一人的内视角转为另一人的内视角。
  B.选择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叙事还是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叙事,与叙述的内容相关,也与叙事者希望达到的叙述效果相关。
  C.相较于长篇作品,笔记小说短小精悍,在采用流动视角或复眼映视式视角叙事时,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
  D.《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节采用流动视角,既写“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又写黛玉眼中的凤姐、宝玉等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
  材料一:
  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是什么人最先在文献上发表的呢?是中国人。西汉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就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可是在其后的古文献中,却没有人去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
  (摘编自杨振宁《对称与物理》)
  材料二:
  17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显微镜发明之后,雪花成了大受欢迎的观察对象。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在1665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中,展现了他借助显微镜画出的雪花图片,并对雪花晶体结构进行了阐述,这被看作是人类首次具体记录雪花的形态。
  (摘编自尹传红《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
  材料三:
  雪晶会根据其形成的云层中的温度和过饱和度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形状,在一些温度范围内雪晶呈柱状,在另一些温度范围内则呈板状。随着过饱和度的升高,雪晶变得越来越大,形状也越来越复杂。雪晶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在-2℃左右时呈板状,在-5℃左右时呈柱状,在-15℃左右时又呈板状,在低于-25℃时呈柱状或板状。雪晶的结构更多地取决于过饱和度,即取决于生成速度: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随着温度的下降,雪晶的形状会在板状和柱状之间来回变化好几次,而且变化很大:在几度温差范围内,雪晶会从又细又长的针状晶体(-5℃)变为薄而平的板状晶体(-15℃)。
  实心板状 实心棱柱状 薄板状 针状 枝蔓状
  雪晶形态图
  (摘编自肯尼思•利布雷希特《冰的形态发生:雪晶中的物理学》)
  4.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3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这一事实,《韩诗外传》中“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
  B.开普勒思考雪花是六瓣的原因,只是出于对几何和对称的兴趣,因此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也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
  C.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与水汽无关,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但是受到当时的知识限制,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 
  D.雪晶的具体形状是受到温度和过饱和度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过饱和度则会影响雪晶结构的复杂性。
  6.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九一八”致弟弟书 萧红
  可弟: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
  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
  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的早晨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玩着,那时你才十三四岁,你看着我离开家,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乙卷)•语文试题评分参考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9分)
  1.(3分)B “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于文无据,文章第二段只是说“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而“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并未提及西方语言的句式特点。
  2.(3分)D A项,“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错误,原文第一段只是说“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且全文在论述过程中并没有比较优劣。B项,“论证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错误,文章第二段举《水浒传》中“大闹快活林”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流动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C项,“论证视角……存在着差别”错误,文章末段以《阅微草堂笔记》中一则小故事为例,是为了论证视角的流动可以在不同层面上进行。D项,文章第二段举了《水浒传》中“大闹快活林”的例子和《巴黎圣母院》中描绘建筑的例子,并进行了对比论证,故本项正确。
  3.(3分)C “相较于长篇作品,笔记小说……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错误,文章末段只是说“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并未将笔记小说和长篇作品进行比较。
  (二)(12分)
  4.(3分)B 分析材料三的内容和所给图解之间存在怎样的对应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根据材料三中的“雪晶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在-2℃左右时呈板状……在低于-25℃时呈柱状或板状”可知,图解中“温度”轴上随着温度的降低,雪晶基本形状的排列应为板状、柱状、板状,据此排除C项。再根据材料三中的“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可知,以水饱和线为分界线,其上下雪晶结构应有变形,据此排除D项。另外,根据材料三中的“又细又长的针状晶体(-5℃)”可知,图解中“温度”轴上的-5℃对应的应有针状晶体,据此也可排除C、D两项。分析A、B两项中的图解可知,符合“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这一变化关系的是B项。故选B。
  5.(3分)D A项,“关于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这一事实”错误,材料一中说的是关于“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韩诗外传》中的相关论述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B项,因果失当,材料一中的确提到“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开始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但并不能由此推测出“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结论”,且根据材料二中的“开普勒认为雪花……进而,他猜想……有序堆积过程”可知,他的研究向前推进了。C项,“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表述不准确,材料二中说的是“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错误,材料二中说“他猜想这个机制……堆积过程”。
  6.(6分)
  第一问(2分):开普勒发现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能够促使更多的科学家去探寻雪花的奥秘,这些研究可以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
  评分参考: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第二问(4分):①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并尝试利用专业知识去解释问题;②应该透过现象去探寻事物的本质。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15分)
  7.(3分)A “写出了‘我’对流浪生涯的忧惧不安”分析错误,应该是写出了“我”对流浪生涯前途未卜的迷茫。
  8.(6分)
  ①信件主要内容是追忆往事,时光流逝带来了恍惚感;②十年间,姐弟俩生活在漂泊中,世事无定带来了恍惚感;③弟弟从不懂事的“小孩子”成长为“小战士”,“我”既牵挂又欣慰,多种感情交织,也产生了恍惚感。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
  ①弟弟与流浪在上海的年轻人,虽然充满力量,但前路迷茫,使“我”感到“慌乱”和“忧郁”;②山西前线的年轻士兵,充满热情和生命力,是国家的希望,因此“我”感到“开心极了”,即便没见到弟弟,“我”也感到“放心”;③“我”的感受既出于对弟弟的深切感情,也寄寓着“我”对年轻人群体的热望。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19分)
  10.(3分)D “使各居其宅”的意思是让他们各自住在自己的房子里,意思完整;“田其田”中第一个“田”是名词作动词,意为“耕种”,与“其田”构成动宾短语。故“使各居其宅”与“田其田”间应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士”与“君子”并列,共同作“贵”的宾语,且“……者……也”是固定句式,故应在“者”后断开,据此排除C项。
  11.(3分)A A项,动词,给吃、喂养/动词,吃、啃食,两个“食”字的含义不同。B项,两个“放”字均为“放逐”的意思,本项正确;C项,副词,不/动词,倒下,两个“靡”字含义不同,本项正确;D项,动词,怜悯/动词,悲痛,两个“悲”字的含义不同,本项正确。故选A。
  12.(3分)D “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错误,原文“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的意思是“难道这是用来让百姓安身立命,并让后世称自己为人君的做法吗?”,选项曲解文意。
  13.(10分)
  (1)(5分)武王战胜了殷商,召见太公而问道“将如何对待他们的官员和民众呢”
  评分参考 译出大意给3分;“克”“奈……何”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现在请让我寻找老弱而无人供养的人,孤苦而没有成家的人,评定后供给用度。
  评分参考 译出大意给3分;“不室”“论”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圣人对待天下的百姓,大概像对待初生的婴儿一样啊!对待饥饿的人就给他吃的,对待受冻的人就给他衣服穿,扶持他养活他,培育他抚养他,唯恐他不能长大。魏武侯乘船沿着西河顺流而下,到河流中央时,回头对吴起说:“多么壮美啊! 险固的河山,这是魏国的珍宝!”吴起回答说:“(魏国的珍宝)是德政而不是险固的河山。过去三苗氏左依洞庭湖而右靠彭蠡湖,但不修养道德信义,而被禹消灭。夏桀的居地,左面是黄河、济水,右面是华山, 伊阙山在它的南面,羊肠坂在它的北面,但治政不讲仁德,而被商汤放逐。由此看来,(魏国的珍宝)是德政而不是险固的河山。如果您不修养德行,这船中的人都将变成您的敌人。”魏武侯说:“讲得好。”周武王攻破殷商后,召见姜太公询问道:“要怎么处置殷商的士人和百姓呢?”姜太公回答说:“我听说喜爱一个人,会一同喜爱他屋上的乌鸦;憎恶一个人,会一同憎恶他屋边的篱笆。 全部杀掉那些敌人,不要让他们有剩余的,怎么样?”周武王说:“不行。”姜太公退下,邵公进来,周武王说:“怎么处置这些人呢?”邵公回答说:“有罪的就杀掉他们,没有罪的就让他们活着,怎么样?”周武王说:“不行。”邵公退下,周公进来,周武王说:“怎么处置这些人呢?”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耕种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他们是旧朝新民而有所改变,只亲近有仁德的人,百姓有过错,责任都在国君一人身上。”周武王说:“多么宽广的胸怀啊,足以使天下太平。”大凡君王之所以尊重士人君子,是因为这些君王讲求仁义而且能推行德政。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年长的人背着柴并且脸上有饥饿的神色,齐景公怜悯他,叹息道:“让官吏去供养他。”晏子说:“我听说,喜爱贤能的人而怜悯不才的人,是保全国家的根本。如今您怜爱老人而恩惠无所不及,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齐景公听完一笑,面露喜色。晏子说:“圣明的君王见到贤能的人就喜爱贤能的人,见到不才的人就怜悯不才的人。现在我请求对那些年老体弱无人供养的人,还有年老丧失配偶没有家室的人,根据情况而供给他们财物。”齐景公说:“好。”从此年老体弱的人有人供养,鳏夫寡妇有了家室。晋平公要在春天建造楼台,叔向说:“不可以。古代圣明的君王注重德政并且致力于施行,减缓刑罚并且遵循农时。如今在春天建造楼台,是耽误农时的行为。难道这是用来让百姓安身立命,并让后世称自己为人君的做法吗?”晋平公说:“说得好。”于是停止了建造楼台的劳役。
  (二)(9分)
  14.(3分)A “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由颔联上句“相知何用早”可知,诗人与唐少府认识的时间并不长,并非早年就与唐少府成为知心好友。
  15.(6分)
  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彼此间的深情厚谊排遣离愁;②本诗中的“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则是用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来排遣离愁。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白话诗歌】
  忆起未做官前与你患难与共的时日,以及那些寄居旅食寄人篱下的华年。互相了解心意相通何必计较早晚?彼此心心相印分别时便不舍留恋。天色已晚,夕阳比江边酒楼还低,回乡之路,与此地隔着风尘云烟。离去吧离去吧,还能说些什么呢?你所去的长安在遥远的太阳那边。
  (三)(6分)
  16.(6分)
  (1)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评分参考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7分)
  17.(3分)
  示例:①顺理成章 ②不可名状 ③迫不及待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处给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8.(4分)
  ①第一处三句话共用一个“我”,比较紧凑,体现了说话者的急切,也照应了下文“一下子冒出来”。三句话很可能是一个人连续说的。②第二处三句话有三个“你”,比较松散,显得说话者不慌不忙。三句话很可能不是一个人、不是连续说的。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13分)
  19.(6分)
  示例:①视网膜动脉阻塞有三种;②视力下降程度相对较轻;③视网膜缺血时间越长
  评分参考 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4分)
  含义(1分) “打笔仗”即用笔打仗,指通过写文章进行争论。
  评分参考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得名缘由(3分):“打笔仗”和“打仗”有诸多相似之处:①都有对立的双方或多方;②都存在有争议的问题;③目的都是通过斗争以压倒对方。
  评分参考 每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3分)
  示例:因此患者最好能在2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小时接受治疗,以尽可能保住自己的视力。
  评分参考 “不超过4小时内”“并”两处,每改对一处给1分语言流畅,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四、写作(60分)
  22.(60分)
  (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2)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
  (20~16分) 二等
  (15~11分) 三等
  (10~6分) 四等
  (5~0分)
  基础等级 内容20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内容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情境及任务要求,与之相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之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⑾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⑫见解新颖;⑬材料新鲜;⑭构思新巧;⑮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⑯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酌情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