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未来名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8月联考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3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8/12 16:37:1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8 总计:28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5600字。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模拟招生考试
  新未来8月联考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面对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正确认识和把握文艺与时代的关系,创造新时代乡土文学经典。
  何为经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笔下的阿Q、沈从文笔下的翠翠、柳青笔下的梁生宝、路遥笔下的高加林等等,都给读者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经典记忆。
  创造乡土文学经典是新时代的内在要求。步入新时代,中国的广大农村正在发生着新的历史性变化。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正在神州大地如火如荼推进,奏响着时代的强音。面对新时代的“山乡巨变”,用文学之笔记录、书写、讴歌新时代,创作出与新时代相匹配的、无愧于新时代的乡土文学经典,是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如何创造新时代乡土文学经典?
  首先,要增强对中国乡土社会时代变革的把握力。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广大乡村正在经历着一场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当代作家可以创作都市职场小说、历史题材作品、奇异玄幻文学、“心灵鸡汤”散文等等,但也应更多去关注乡土文学创作。要主动更要善于把握时代脉搏、洞悉时代动向,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乡土大地,注重向现实深处开掘,从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汲取灵感,给予全景式、多方位、立体化的艺术呈现和深刻反映,创造有深刻洞察力、丰富思想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乡土文学经典。其次,要重在表现乡土变革中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这也就决定了作家创造乡土文学经典要以彰显中国精神为根本旨归。作家要心系民族复兴伟业,认真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生动讴歌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文学之笔记录伟大实践中涌现出的新的人物、新的故事、新的风尚,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彰显中国精神贯穿于乡土文学经典创造始终,以此启迪思想、陶冶精神、温润心灵。再次,要继承传统与坚持创新相结合。中国百年乡土文学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传统。其“为人生”的创作目的和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一直以来被一代代乡土文学作家所继承。百年乡土文学艺术探索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为后世乡土文学书写提供了多重表现空间。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新时代作家要继承五四以来的现代乡土文学优良传统,广博吸纳、融通中外、兼容并蓄、推陈出新,努力使乡土文学题材创作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推动新时代乡土文学生产创造的多样可能性,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审美风范。最后,要追求作品的经典品质。作家要强化乡土文学经典创造意识,要积极在体裁、题材、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丰富和开拓,善于调用各种艺术手段,创造出“百花齐放”的乡土文学经典。无论宏大叙事,还是日常生活书写,乡土文学要描写人间气、烟火味,要写出真正醇厚的乡土味。
  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正在重读的书,经典是常读常新的书。”这是一个需要经典、呼唤经典、再塑经典的时代。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文学,我们期待新时代作家能够创作出更多与时代相匹配的集思想性、艺术性、审美性、创新性于一体的乡土文学经典。
  (摘编自黄高锋《新时代呼唤更多乡土文学经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经典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和卓越的艺术价值,是思想性、审美性、艺术性、创新性的高度统一体,具有超越时空的独特魅力。
  B.增强对中国乡土社会时代变革的把握力需要作家们善于把握时代脉搏,把目光投向广阔的乡土大地,注重向现实深处开掘。
  C.创作当代乡土文学经典,要继承“为人生”的创作目的和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也要推陈出新,使作品焕发出新时代的活力。
  D.新时代的作家要强化集体意识,潜心创作乡土文学精品力作,特别是为时代立传的乡土文学经典之作,这是其责任与使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直人正题,提出中心论点“面对……乡土文学经典”,呼应标题,引发下文的议论。
  B.文章第二、三段阐述“何为经典”“创造乡土文学……内在要求”时采用了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
  C.文章总体上按照“是什么——怎么办——为什么”的逻辑顺序行文,而第五段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
  D.文章中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和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关于经典的论述都是为了阐述并强调经典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文艺与时代的关系,才有可能创作出集思想性、艺术性、创新性于一体的乡土文学经典。
  B.新时代期待作家创作出更多与时代相匹配的乡土文学经典,意味着其应当放弃诸如现代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
  C.新时代的乡土文学也要遵循“百花齐放”的创作方针,但是应当以表现乡土变革中的中国精神为根本旨归。
  D.不断积极丰富和开拓体裁、题材、主题和艺术手法等,有利于推动新时代中国乡土文学创作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大类化合物,是地球上最丰富的有机物。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物一般价格比较便宜;而且,碳水化合物在体内氧化速度较快,能够及时供给能量以满足机体需要,所以,碳水化合物是大部分人摄取能量最经济和最主要的来源。它们也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机体某些营养素的正常代谢关系密切,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碳水化合物亦称糖类化合物,是自然界存在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等都属于糖类化合物。糖类化合物是一切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它不仅是营养物质,而且有些还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例如:肝脏中的肝素有抗凝血作用,血液中的糖与免疫活性有关。此外,核酸的组成成分中也含有糖类化合物——核糖和脱氧核糖。因此,糖类化合物对医学来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太平洋亲子网《什么是碳水化合物》)
  材料二:
  研究人员将低脂饮食与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进行了比较。他们发现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和低脂饮食均导致二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减轻,但只有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减少了亚临床炎症。并非所有含有任何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都会导致血糖急剧上升,有些碳水化合物确实与抗炎物质混合在一起,尤其是纤维和抗氧化剂,例如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它们虽然含有少量的碳水,但它们也有很可观的抗炎物质。
  (摘编自青芒健康饮食《碳水化合物和炎症:关于低碳饮食和炎症的知识》)
  材料三:
  碳水化合物吃进去后,从嘴里开始就被不同的酶进行分解,复杂糖类会被身体分解为单糖分子,最终在肠壁和肝脏几乎被分解为葡萄糖。
  葡萄糖是最快被吸收的糖类,被消化分解的一部分葡萄糖会进入血液。而人体血液内只能含有一茶匙的糖,如果超过一茶匙的量,人们可能遭遇高血糖昏迷甚至丧命。当你吃任何富含碳水的食物时,你的血糖浓度就会上升。所以,当你一下子吃了太多碳水化合物,就会分解成更多的葡萄糖,导致血糖迅速上升。这时候就需要出现一个控制血糖的管控者——胰岛素。胰岛素是一种在胰脏合成的荷尔蒙,主要职责是处理身体里的糖分。
  (摘编自搜狐《什么是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吃多会变胖?》)
  4.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碳、氢气、氧气组成的化合物叫碳水化合物,地球上的碳水化合物很丰富,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物一般价格便宜。
  B.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等碳水化合物亦称糖类化合物,是自然界存在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C.肝脏中的肝素有抗凝血作用,血液中的糖能产生免疫活性,核酸的组成成分中也含有糖类化合物——核糖和脱氧核糖。
  D.吃了很多碳水化合物,人体血液内一般会增加大约一茶匙的糖含量,是因为被分解的一部分葡萄糖是最快进入血液的糖类。
  6.用不吃任何碳水化合物来减肥的方法是否科学可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奔向延安
  石钟山
  赵大刀和十几名青年学生一同出发了,他们的目标是革命根据地——延安。那时,从全国各地投奔到延安的进步青年不计其数,延安就像燃亮在黑暗中的一座灯塔,人们奔着那亮光,前赴后继地涌去。
  他们的第一站是西安,那里也有八路军的办事处,到了西安,延安也就不远了。一路上,日本人和伪军设了许多道封锁线,日本人早知晓了延安在中国的影响,他们要封锁中国的红区,不让抗日的烽火蔓延。铁路两旁的交通要道,也立起了鬼子的炮楼。想通过敌人一道又一道的封锁,任务还是很艰巨的。
  从武汉办事处出发时,他们被编成了几个组,毕竟十几个人在一起,目标太大了。有时他们也会化整为零,分头行动。路线是办事处的人早就设定好的,每到一站都有当地的交通员接应,那些交通员就像在进行一场接力赛,一站站地把他们传递下去。
  赵大刀和赵果分在了一组。赵果的样子有些瘦小,穿在身上的衣服大了一号,看着像个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