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三国演义》练习
- 资源简介:
约40570字。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三国演义》
1.下列对出自罗贯中《三国演义》语段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公饮数杯酒毕,一面仍与马良弈棋,伸臂令佗割之。佗取尖刀在手,令一小校捧一大盆于臂下接血。佗曰:“某便下手,君侯勿惊。”公曰:“任汝医治,吾岂比世间俗子惧痛者耶?”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须臾,血流盈盆。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公大笑而起,谓众将曰:“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也!”佗曰:“某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
A.文中的“公”“君侯”都是指关羽。他与刘备、张飞在桃园结义。
B.文中的“佗”指神医华佗,他被曹操陷害而死,所著的《青囊书》失传。
C.“悉悉有声”“皆掩面失色”从侧面突显了“佗”医术高超,令众将佩服。
D.“大笑而起”中的“笑”“起”,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公”的神威。
2.下列对文章《三顾茅庐》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对诸葛亮“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的外貌描写,是为了表现诸葛亮的超凡脱俗,不问世事的清高气质。
B.刘备自称“汉室末胄”,是因为他是孝景皇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按宗谱,刘备是汉献帝之叔,故世称“刘皇叔”。
C.诸葛亮说“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其中“美玉”指司马徽、徐庶等人,“顽石”指自己,此是他自谦之辞。
D.曹操“克绍”的关键战役是官渡之战,其中袁绍谋士许攸的归降,在曹操扭转战局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印证了“抑亦人谋也”。
3.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山后有三次用火的战役,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火烧曾头市 火烧博望坡 火烧夷陵
B.火烧新野 火烧连营 火烧翠云楼
C.火烧瓦罐寺 火烧草料场 火烧藤甲兵
D.火烧博望坡 火烧新野 火烧赤壁
4.下面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鲁智深——大闹五指山(《水浒传》)
B.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三国演义》)
C.孙悟空——大闹五庄观(《西游记》)
D.简??爱——从小被送入孤儿院(《简??爱》)
5.下列关于名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猪八戒原为天蓬元帅,获罪下凡,经菩萨点化保唐僧取经,修成正果,封为金身罗汉。
B.《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不热衷功名,反对科举,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
C.《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D.《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空城计、舌战群儒、七擒孟获”等都是关于他的经典情节。
6.阅读《三国演义》语段,回答问题。
A于十一月二十曰甲子吉辰,沐浴斋戒,身披道衣,洗足散发,来到坛前,吩咐守坛将士:“不许擅离方位。不许交头接耳。不许失口乱言。不许失惊打怪。如违令者斩!”众皆领命。他缓步登坛,观谵方位已定,焚香于炉,注水于盂,仰天暗祝。下坛入帐中少歇,令军士更替吃饭。A一日上坛三次,下坛三次……将近三更时分,怨听风声响,旗幡转动。瑜出帐看时,旗脚竟飘西北——霎时同东南风大起。
语段中的A指的是 _______,从上述 _______(故事情节)中,可以看出他的形象特点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除去《草船借箭》,请再写出关于这个人物的一个故事 _______。
7.制作人物卡片时,小语对《水浒传》《三国演义》的理解产生了新的困惑。请你结合名著内容,任选一个困惑,帮他解答。
困惑一:杨志和林冲出身都不错,但最终都落草。作者这样设定人物,有何用意?
困惑二:有人说,林冲相貌如张飞,性格像刘备。真的是这样吗?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歇罢,满座欢笑。至夜深,干辞曰:“不胜酒力矣。”瑜命撤席,诸将辞出。瑜曰:“久不与子翼同榻,今宵抵足而眠。”于是佯作大醉之状,携干入帐共寝。瑜和衣卧倒,呕吐狼藉。蒋干如何睡得着?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起视残灯尚明。看周瑜时,鼻息如雷。干见帐内桌上,堆着一卷文书,乃起床偷视之,却都是往来书信。内有一封,上写“蔡瑁张允谨封。”干大惊,暗读之。
……
干思曰:“原来蔡瑁、张允结连东吴!”遂将书暗藏于衣内。再欲检看他书时,床上周瑜翻身,干急灭灯就寝。……周瑜梦中做忽觉之状,故问那人曰:“床上睡着何人?”答曰:“都督请子翼同寝,何故忘却?”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