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2440字。
绝密★启用前
高三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拟史”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以“史”的视角观照其他作家作品,表现为将作家作品比拟为史传进行阐释与批评。在中国古代文学“拟史”批评中,“拟《史记》”批评由于其发生的频繁性、广泛性,已经从一种文学现象上升为文学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拟史”批评根源于儒家文化深刻的宗经重史思想。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即流露出“窃比《春秋》”的拟《春秋》动机,这使得《史记》在思想内容上具有了更加深远的寄托意义。其后因单篇流布,《史记》多有亡佚。西汉元成年间褚先生仿《史记》体例补写亡篇,可视为最有代表性的拟《史记》创作。其后班氏父子补《史记》记事所未及,断西汉一朝为限以成《汉书》,开创了断代史的先例,成后世史书不易之体。然《汉书》仍以《史记》纪传体为祖,未泯灭司马迁发凡起例之功,故而后世多有将杰出的史书比拟为《史记》的现象。明代归有光甚至提出了“二十史皆为南《史记》”的说法。
唐代古文运动奠定了《史记》的文学经典地位,但“拟《史记》”批评突破了唐代古文的文体限制,在其他文体中这种现象也层出不穷。散文领域,《新唐书·柳宗元传》谈到韩愈评柳宗元的文章“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而柳宗元作的《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中也说“迁与退之,固相上下”。到宋代,苏轼评价欧阳修“记事似司马迁”。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二书》中提到张方平见苏洵之文“以为似司马子长”。唐宋八大家多有被比拟为司马迁的现象,即便被时人称“不好《史记》”的苏轼,王安石也称其所作《表忠观碑》“似司马迁”……到清代,桐城派先驱戴名世对《史记》文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徐宗亮《南山集后序》称“当时固有称其文得太史公逸气者”。姚莹将姚鼐拟作司马迁,其在《识小录》中说:“惜抱轩诗文,皆得古人精意。文品峻洁似柳子厚,笔势奇纵似太史公。”由此可见,“拟《史记》”批评作为散文领域的一个重要观念,代不乏人,对文学创作与审美都有着重要影响,甚至影响到国外作品。近代黄遵宪评价日本古贺精里《赠茶博士某序》:“叙述茶事甚详,而抉剔弊窦,曲尽情状,如太史公《货殖传》《平准书》。”
在诗歌领域“拟《史记》”批评同样影响广泛。宋代苏轼首先提出“杜甫似司马迁”的议题。杨万里在《江西宗派诗序》中说:“江西宗派诗者,诗江西也,人非皆江西也。人非皆江西,而诗曰江西者何?系之也。系之者何?以味不以形也。东坡云:‘江瑶柱似荔子。’又云:‘杜诗似《太史公书》。’不惟当时闻者听然,阳应曰诺而已,今犹听然也。非呒然者之罪也,舍风味而论形似,故应呒然也。行焉而已矣。”强调了“以味不以形”的逻辑思维,对“杜甫似司马迁”的解读重在风味而非形似……至清末刘熙载《艺概》总括而言:“杜陵五七古叙事,节次波澜,离合断续,从《史记》得来,而苍莽雄直之气,亦逼近之。毕仲游但谓杜甫似司马迁而不系一辞,正欲使人自得耳。”最终完成了对宋人“杜甫似司马迁”论题的修正,使得其被限定在五七言古体诗领域,成为中国诗学史上的重要命题。
诗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流文体。诗文之外,其他文体作品中“拟《史记》”批评也层出不穷。小说领域,明代金圣叹提出“《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的重要观点,将《水浒传》拟作《史记》进行叙事、写人等文法方面的评点,其后清代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说:“《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仿佛。”拟《史记》评点现象在明清小说评点中不胜枚举,成为小说评点的重要观念。
(摘编自刘彦青《“拟<史记>”批评与<史记>的经典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拟史”批评用“史”的视角观照其他作家作品,“拟《史记》”批评现象曾频繁而广泛。
B. 《史记》在思想内容上具有了更加深远的寄托意义,与司马迁的拟《春秋》动机有关。
C. 唐宋八大家中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诗和文有很多被他人“拟《史记》”批评。
D. 苏轼首先提出“杜甫似司马迁”,而杨万里对“杜甫似司马迁”的解读重在风味而非形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由“拟史”批评说起,进而提出“拟《史记》’批评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的观点。
B. 文章举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和杜甫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诗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流文体”的观点。
C. 文章运用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将刘熙载与宋人的论述对比,论证了“杜甫似司马迁”是在五七言古体诗领域。
D. 文章整体上运用递进式结构,从“拟史”批评的根源到“拟《史记》”批评现象层出不穷,论证深入,逻辑严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汉褚先生补写《史记》亡篇,还是沿用其体例;《汉书》开创了断代史的先例,但仍然属于纪传体。
B. “拟《史记》”批评现象古代散文、诗歌、小说和其他文体中广泛存在,根本原因就在于唐代古文运动。
C. “拟《史记》”批评对国外作品也有影响,如日本古贺精里《赠茶博士某序》似《货殖传》《平准书》。
D. 金圣叹认为《水浒传》叙事、写人等文法都从《史记》而来,毛宗岗认为《三国》的叙事与《史记》相似。
【答案】1. C2. A3.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怎样进行精密测量?这就需要实施精密测量的工具——精密仪器。精密仪器包括各类高端测量仪器、分析仪器、成像仪器、诊疗仪器等。在帮助工业生产“把关”的同时,精密仪器也是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纵观各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科技强国一定是基础研究强国,基础研究强国一定是测量与仪器强国。大多数现代科学发现和基础研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