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以《儒林外史》为例
- 资源简介:
约8680字。
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课时)
——以《儒林外史》为例
教学目标:以《儒林外史》为例,具体谈谈阅读一本书的基本方法和应有姿态,以帮助学生学会整本书阅读。第一课时围绕“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作品内容,多维度思考作品主题。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这部书是讽刺小说,颇带一点写实主义的技术,既没有神怪的话,又很少英雄儿女的话;况且书里的人物又都是“儒林”中人,谈什么“举业”“选政”。都不是普通一般人能了解的,因此,第一流小说之中,《儒林外史》的流行最不广。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像不永久,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有人懂。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
思考:鲁迅和胡适观点有哪些异同?对我们阅读本书有什么提醒?
二、介绍艾德勒在《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中提出的四步读书法:
第一步: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第二步:作者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第三步: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第四步: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
三、具体讲解(第一课重点讲解第一步):
(一) 关于“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的思考。
如何读懂“整本书在谈些什么”的问题,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回答的,它需要综合的、立体的思考。在认真读完整本书的前提下,还可借助以下方法帮助自己形成正确的认知。下面我们就以《儒林外史》来具体谈谈。
1.了解作者,求本溯源。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安徽滁州市全椒县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
吴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1736年(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顾云《吴敬梓传》),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
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而在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家世简介
人生履历:
(1)14岁前,乡居读书期:研读经史,沉溺诗词。
(2)14-22岁,赣榆生涯期:随父出任,往来江淮,23岁考取秀才。
(3)23-33岁,返乡持家期:父亡妻继,争夺遗产,疾病缠身。
(4)33-54岁,移家南京期:辞鸿博科,著书立说,客死扬州。
平生著述:
《文木山房集》十二卷,存四卷。
《文木山房诗说》七卷。
《儒林外史》始于乾隆元年(1736)左右,乾隆十三(1748)至十五年(1750)年左右。
2.内容归类,条分缕析。
(1)三类否定性的人物形象
第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