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2490字。
遵义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统一考试
语 文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考号等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否则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一首诗时人们常常想到“背景”,这首诗是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研究一个诗人时人们常常想到“背景”,他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描述一代诗史时人们也常常想到“背景”,和诗史平行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背景”成了一个既定思路,几乎每一个批评家都对它司空见惯,在评论诗歌时毫不犹豫地信手拈用,但很少有人对它似乎天经地义的权力质疑,问问它凭什么充当理解诗歌意义的基础。
语言学家说,“背景”一词是舶来品,它译自日文“陈心”,而日文“陈心”又来自英语bacnd. 在一般字典里,"背景"这个词下面有三个义项∶某事物背后的情状;照相、绘画等主题背后的布景或陪衬背后支撑的势力或靠山。毫无疑问在诗歌批评中人们通常运用的是第一种意思。不过,当背景被恰当地运用于批评时,第二种意思“布景或陪衬”也成了合适的比喻,诗歌背景正好比摄影绘画时人物背后的布景道具,《世说新语•巧艺第二十一》记顾长康画谢鲲,以为“此子宜置丘壑中”,丘壑即背景,谢鲲在丘壑中益显其精神风采。同样在批评家看来,“意义”与“背景”相关,诗歌在背景中更能显出其本义,所以丹麦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导言》中即以取景作比,说那“一头可以放大一头可以缩小”的望远镜务必对准焦距;可是,当焦距没有对准时,第三种意思“支撑的势力与靠山”也会渗进诗歌批评,因为在这个取景框里背景清晰而主题模糊,就好比画谢鲲却画了丘壑,人物画成了山水画,搭布景却搭了脚手架,被拍摄的主题只好战战兢兢倚在支架上,诗歌批评家不得不依靠对背景的考证和搜寻来重建诗歌的意义,于是背景真的成了诗歌意义的“支撑的势力或靠山”,因为在这些批评家“寻找头脑却摸着帽子’的视界中,只有凭着帽子才能找到戴帽子的头脑,尽管可能张冠李戴,但在他们看来,这就像只有凭山朵拉那只鞋才能找到山朵拉一样,背景是唯一的破案线索。
一种批评方法背后总有一种批评观念在,无论这种观念形诸文字是在实际运用方法之前还是之后,它总是实际批评操作的指导,正如昆廷•斯金纳所说;“在我们可望鉴别的那个关系背景有助于解释出手中作品意义之前,我们实际上已获得了一种诠释方式,这种诠释方式提示我们∶什么环境最值得探讨,什么背景最能帮助我们解释作品的意义。”观念的是非导致操作的是非,但方法的得失有时也能昭示观念的得失,这就好比地图的准确能指导行人迅速寻路,而行人按图寻路走错了方向也说明地图的错误。在同样以“背景”来推敲“意义”的过程中,有时如同摄影对准了焦距,批评恰如其分,像钱谦益解释《哀王孙》“东来骆驼满旧都”,以《史思明传》“禄山陷两京,以骆驼运御府珍宝于范阳”为背景,使人立即明白“骆驼”是实录,而此句意义是追忆当时的惨状;有时却仿佛伯乐之子按图索骥把蛤蟆当跨灶良马,整个儿把意义弄个满拧,如宋人把杜甫安史之乱前的少作《望岳》看成安史之乱后哀伤“天子蒙尘”的挽歌,在战乱背景下把“一览众山小”看成了讽刺“安史之徒为培壤之细者何足以上抗岩岩之大也哉”的政治漫画。这些具体批评中的是是非非除了批评者自己的历史知识有差异、鉴别眼力有高下之外,是不是也显示了“背景”作为一种批评观念本身的问题呢?
引入其他的诗歌批评方式,与可靠的背景相互印证,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诗歌批评中的问题。
(摘自葛兆光《批评的传统∶以历史的背景曲解诗歌的意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背景已经成为人们理解诗歌意义必不可少的基础,人们会不加犹豫地运用,这已经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了。
B.“背景”一词是舶来品,在一般字典里这个词有三个义项,含义丰富,所有义项均被批评家们运用到了诗歌批评中。
C.把背景当作理解诗歌的唯一线索显然是不恰当的,但不可否认当背景被运用到批评时,诗歌能更好地呈现出它的本义。
D.一种批评方法背后总有一种批评观念在,所以观念的是非导致操作的是非,反之,方法的得失即昭示观念的得失。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对背景成为诗歌研究的既定思路这一现象发问,进而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论证。
B. 文章引用昆廷•斯金纳的论述, 论证了以背景来推敲诗歌意义的这一做法并不完全科学
C.文章第三段采用举例论证,肯定了背景在诗歌批评中的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它的问题。
D.文章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层次清晰,论证周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诗歌批评中,过分看重背景的作用,有可能在理解诗歌时本末倒置张冠李戴。
B.拥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高超的鉴别眼力,能有效减少诗歌批评中的理解错误。
C. 批评家评论诗歌时,只要在原有的方法之上提出质疑,就能更好地理解诗歌。
D.诗歌批评本身是比较复杂的问题,背景的运用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方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以核反应堆作动力源的潜艇,称为核动力潜艇,简称核潜艇。核动力装置的核心是反应堆,堆芯核燃料铀235的裂变反应产生高热,加热第一回路的高压水,经过蒸汽发生器,把第二回路的水加热成蒸汽,推动蒸汽轮机运转,通过传动装置带动螺旋桨推动潜艇前进。这样的反应堆称为压水堆,是目前核潜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