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二中2020级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6530字。
2020级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 “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
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 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 “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
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
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 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一如西方
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
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
础上,包括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疼爱与尊重,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尊重——这 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
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 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
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 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
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
深入的研究,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
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意义。因为要想让一 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
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
“家”不再是宗法式的共同体,“家”作为专制温床的时代,也早已过去。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 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
1
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
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 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
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 速进入失范状态。(摘编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材料二:
“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
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 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结果,不仅构成两千多年
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若合符节,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
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 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
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
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 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
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 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
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
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
(摘编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
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B.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扩展到整个社会,如果家庭出现不
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
C.“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常常成为人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例证之一,认为仿佛是
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影响了政治上的专制。
D.20世纪初以来,由国外传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传统家国关系受到挑战,
“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
共领域。
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
的结果。
2
C.由儒家文明发展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伦理底色,成为民
情基础。
D.其他文明要研究中国文明,需要认识“家”是中国人情感与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需求
的港湾。
3.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一作为论据的一项是(3分)
A.《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B.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
C.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D.《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
4. 材料一有哪些论证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 对于“家”,选文两则材料以及下文三者的认识有什么不同?(5分)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
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红裙子
爱丽丝•门罗
妈妈在给我做裙子。整个十一月,我每次从学校回来,她都在厨房里,被裁剪成片的红色
天鹅绒和一片片纸样包围着。她不是好裁缝。她只是喜欢做东西。我更小的时候,她给我做过
一件蝉翼纱花裙子。我顺从地穿上这些衣服,我感觉还挺快乐。现在,我明智多了,我想要的 衣服,是像我的朋友朗妮那样,从比尔商店买的衣服。
我必须试衣服。有时候,朗妮和我一起从学校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