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710字。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蕴涵丰富的审美教育内容,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可以净化学生心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高尚的人格。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评价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审美教育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使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感受美、认识美、体会美、创造美的一种情绪体验过程,它对学生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感悟人生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多年来,由于受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影响,语文教学也往往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语文教学的这一根本任务要求。在语文教学中“ 抽掉人文精神,只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因失去灵魂而暗淡无光,步入排列组合文字游戏的死胡同”。①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也与新大纲的精神相违背。因此,语文教学中应注重一定的审美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味,培养具有一定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健全人格及人文素养的人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从语文课审美教育的一般规律来看,最主要的是教师必须按照美的规律从审美角度进行阅读设计,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创设美的阅读环境,以唤起学生的美感情绪,使学生获得深切的美感体验。在审美教育的潜移默化中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美的道德行为和高尚的情操。
一、发现、感受美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用心体味、发现美,而朗读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读”字,就是侧重于有声的朗读。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朗读可以传达师生的审美理解,使学生从多方面感知作品内容,形成立体思维,获得较多审美感受。前苏联教育家斯米尔诺夫曾说:“作品的朗读占着我们工作的大部分..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懂得它和受它感染。”因此,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首先要设法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进行语言的审美感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立体思维,产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审美感受。例如,李白《将进酒》一诗开头两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其中的“天”和“悲”字,就是两个关键的读音。引导学生细心体会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