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全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8830字。
保密 ★ 启用前
全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
特别提示:
1.本卷为语文试题单,共22个题(含作文题),满分150分,共12页。考试时间150 分钟。
2.考试采用闭卷形式,用笔在特制答题卡上答题,不能在本试题单上作答。
3.答题时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并根据本题单各题的编号在答题卡上找到答题的对应位置,用规定的笔书写。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很多人看来,科学与文学是相距最远的两个学科。我们很难想象,一种致力于自然的探索和一种致力于人自身灵魂的探索之间,能够找到哪些共同点;也很难想象,它们之间的距离在怎样的条件下能得以消除。在我们看来,科学是向外的,它是人类试图寻找外部世界奥秘的知识总和;文学是向内的,它不断找寻人的内心秘密,并运用语言工具做出恰当表达。实际上,在此引用牛顿力学定律的表述也许是准确的,科学与文学的力量是作用于同一条直线上的,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自从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将诗人清除出理想国后,哲学和科学似乎主宰了世界,文学只能在具有某种垄断意义和天然合法性的城堡之外游荡、流浪,世界上的一切进步也似乎归功于科学的进步,文学则以一种非法身份秘密地存在于民间。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学失去了重要性,也并不意味着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因此而藐视文学的存在。事实上,这两种存在同样重要。科学家从几千年前开始,一直将科学的首要宗旨设定为发现自然的和谐,它建基于对宇宙秩序的信仰。一切假定、推理、求证都从这里出发,爱因斯坦的“上帝不会掷骰子”成为科学信仰的箴言。即使是量子力学以及其他理论颠覆经典力学的事实,也很难动摇建立世界和谐统一的知识图景的信仰根基,也很难动摇人类的对于自己的纯理智可以领悟世界秩序的终极意义的信念。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科学家们致力于自己事业的同时,也从未忘记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他们知道,文学与科学实际上从未分离,他们的不同不过意味着一个硬币的两面。
文学以自己的方法、手段,不断探讨、检视人的内在和谐问题和存在的本质,它更多地从人出发,以人为归结点,文学以人为关怀、描述和探讨的对象,有效地将宇宙浓缩于人自身;科学采取了相反的路径方式,将理解人自己的活动放大到宇宙存在的全部时空里,它将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融合到认识自己的历史中,科学和文学都在汲取人类文化的精华,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营养,文学从根本上说,不论承载怎样的思想,不论探索语词种种排列组合的奇迹,也不论其对人的理解达到怎样的深度,最终要回到审美的层次上。从这一点上理解,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因为在科学家看来,审美准则同样是科学的最高准则。西方科学家彭加勒曾在一篇文章中说:“科学家之所以研究自然,不是因为这样做很有用,而是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乐趣,而他们得到乐趣是因为它美。如果自然不美,它就不值得去探求,生命也不值得存在。”我们观测与我们相距遥远的天体,也发明各种工具来寻找微观世界,并从各个角度来思考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及其历程,是因为它们的美能够不断地为我们带来惊喜,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科学理论和一个文学作品一样,其成就不是因为它们多么正确,而是因为它们具有非凡的美学价值。从最单纯的感受到最高超的种种设计,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文学探索的过程,对于必然性的认识,都充满了美学上的意义,无论如何,一切寻找真理的道路,都必须以美为路标。
我想,文学和科学需要不断沟通,它们都会因对方的存在而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们作为文明的两翼,彼此不可分离。它们将相互启迪,不断实现其营养的相互转换,并以其互补的方式共同形成人类文明的生态景观。科学应用的真正前景,也在于与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文学与科学的最重要的相似之处还在于,它们都以创新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它们在许多方面的标准从来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它们能够健康成长的保障和最富魅力的特征。否则,我们就不可能有科学史和文学史,因为“史”的结构和本质是由变化的力量打制的。
(摘编自张锐锋《科学与文学之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牛顿力学定律阐述了科学和文学的关系:二者是作用于同一条直线上的两种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科学向外,文学向内。
B. 西方古代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理想的社会不需要诗人,这导致文学陷入非常尴尬的处境,但事实上人们从未忽视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C. 科学和文学在美学追求上是殊途同归的,它们都把是否具有非凡的美学价值作为衡量科学理论或者文学作品成就大小的最高准则。
D. 文学与科学不可分离,它们注重自身创新又在相互启迪中融合,在创新中变化是它们能够健康成长的保障和最富魅力的特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普遍认知入手,引出科学与文学的关系这一论题,为下文的阐述奠定基础。
B. 文章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论证了从事科研的人并不藐视文学的存在,用语风趣。
C. 文章在阐述科学与文学的关系时,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思维缜密,论证充分。
D. 文章最后一段用发展的眼光阐述科学与文学的结合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意旨深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学家坚定地认为,宇宙秩序并不具有随机性,而是具有自身的规律,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才有可能发现自然的和谐。
B. 科学和文学不可分离,文学会因科学而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科学应用也会因与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而拥有真正前景。
C. 屠呦呦与莫言在科学和文学之路上进行的探索,均是以美为路标去探寻真理的过程,也是不断寻找外部世界奥秘的过程。
D. 科学史和文学史概念不同,研究对象不同,研究方法也存在差异,但是这两者在发展过程中都体现动态变化的特征。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牛顿力学定律阐述了科学和文学的关系”错误。由原文“实际上,在此引用牛顿力学定律的表述也许是准确的,科学与文学的力量是作用于同一条直线上的,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可知,作者只是引用牛顿力学定律来形象表述科学与文学的关系,并非“牛顿力学定律”阐述了二者的关系。
B.“但事实上人们从未忽视文学的价值和意义”错误。由原文“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科学家们致力于自己事业的同时,也从未忘记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他们知道,文学与科学实际上从未分离,他们的不同不过意味着一个硬币的两面”可知,“从未忽视文学的价值和意义”的是“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科学家们”,而且柏拉图就蔑视文学的价值。
C.“它们都把是否具有非凡的美学价值作为衡量科学理论或者文学作品成就大小的最高准则”错误,由原文“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科学理论和一个文学作品一样,其成就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谈到三星堆遗址,常用“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来描述。将时钟回拨至上世纪20年代末,广汉太平场的燕道诚淘浚溪流,在溪底发现璧形石环数十枚及石圭、玉踪等,就此意外揭开了三星堆考古大发现的序幕。
沿着三星堆遗址考古的时间轴线,1934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那一年,由时任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的美籍学者葛维汉带队,在广汉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