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1月质量普查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2080字。
2023届呼和浩特市高三年级质量普查调研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近代以前漫长的几千年时间,我们所谓的“中国”其实一直是一个文化的概念,是文明水准的象征。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t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历史上的中国是有着高度的文化自信的。那么,今天的中国,如何从这种历史传统之中汲取情感滋养和精神能量,涵养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到底何在?
我们的文化自信的第一个来源,是源于传统,源于它的源远流长、亘古而新。由北宋天才画家王希孟绘制的青绿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2017年的时候在故宫展出,人们排队数小时,只为了在它面前流连驻足5分钟。这幅画之所以带来强烈的心灵悸动,正是流淌在我们血液当中的文化基因的力量。正因有同样的一种文化基因,一幅画作才能够穿越时空、跨越山河,与今天的我们达到了深度的共情。这种自我生命与天地万物相合一的精神气度,这种胸中有丘壑、立马振山河的天下情怀,这种刚健雄浑、立万象于胸怀的浩然之气,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明特质和价值追求,也是支撑着我们这个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许倬云先生讲,中华文明“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适,而成其久”。在民族遭遇危机的艰难时刻,我们能够屹立不倒、积极求变,最终走出历史悲情,实现凤凰涅槃;在民族振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勇于突破、敢于创新,不断地赋予传统精神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我们的文化自信的第二个来源,是源于当下的中国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过程当中所彰显的开放包容、和合共生的精神格局。大家一定都会对今年年初的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记忆犹新。最让人感动的,是最后点亮主火炬的那个时刻。这支奥运史上最小的主火炬被包围在由一朵一朵的雪花指引牌所组成的大雪花的中间,微火虽微,却足以消融冰冻,消除隔阂,让世界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奥林匹克的格言“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这种团结的力量是人类走向光明的希望所在。只要心中的火焰不熄,只要人类守望相助,并肩向前,就可以生生不息。由此,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个中国,她自信而内敛,开放而有定力。她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她着眼于人类的整体利益,而非独善其身。这是中国人开放包容、和合共生的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人类历史发展大势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英国哲学家罗素曾有言曰:“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今天,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也将彰显它的世界意义。
我们的文化自信的第三个来源,是源于在融通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基础之上,在超越与突破中在一个更高的层级上所实现的文明更新。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和咽喉,见证了东西方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繁盛,被季羡林先生称之为“世界四大文明汇流之地”。古丝绸之路绵延万里,连接亚、非、欧三大洲,延续千年。驼铃悠悠,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不以山海为远,在这里汇聚。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情地说:“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今天,我们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既是这种历史和文明精神的延续,也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之下的开拓、创新与升华。这条路既是经贸之路,也是文明之路,它秉承亲诚惠容、合作共赢的理念,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博弈、不关起门来搞小圈子,它尊重每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尊重每个国家对于自身的发展道路和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并且在努力地思考和探索,如何推动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鉴、美美与共,实现文明的超越与更新。
今天的中国在革故鼎新中正在开辟一条新的文明道路,这条道路突破了西方所主导的民族国家的历史叙事,而在一个更高的层级上回到了中国作为文明国家的本质。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华文明的复兴。
(摘编自李媛媛《为什么我们最有理由说“文化自信”?》)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所谓的作为文明水准的象征的“中国”,其实一直是一个文化的概念。
B.中华民族古往今来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仅是源于穷兵黩武和对外扩张,还源于中华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C.流淌在我们血液当中的文化基因的力量是《千里江山图》能够带来强烈的心灵悸动的原因。
D.丝绸之路既是中外和平交流的历史和文明精神的延续,也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之下的开拓、创新与升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着文化自信从何而来这一问题,从源于传统、源于精神格局和源于文明更新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述。
B.文章主体部分探究了文化自信的来源,论述思路清晰,层层递进,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C.文章在阐述今天中国文化自信来源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并且在论证过程中多处引用了经典言论。
D.文章用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观点论证了中华文明思想中开放包容、和合共生的精神格局相较西方的价值观来说更有世界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许倬云评价中华文明的话中可以看出,中华文明既务实,又具有道德理想主义的激情;既重视稳定性,也强调应时应势的革新。
B.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彰显了中国人开放包容、和合共生的价值观,也让人看到了一个既独善其身,又着眼于人类整体利益的中国。
C.“一带一路”是经贸与文明之路,它秉承合作共赢的理念,尊重每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现代化模式抉择,由此可见,其必然会实现文明的超越与更新。
D.如今的中国已然开辟了一条突破了西方所主导的民族国家的历史叙事的文明道路,而这使中国回到了作为文明国家的本质,而且层级更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年来,青少年使用网络日渐频繁。但网络中的信息良莠不齐,其中的不良内容会对青少年精神健康产生影响。
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培养和提络素养。为未成年人提供互联网上网服务设施的场所,应当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或者采取其他安全保护技术措施。青少年自身应该发展健康兴趣爱好,正确使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