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数据监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9510字,答案扫描。
2023年呼和浩特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数据监测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⒉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顾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四季之美,在中国人的审美世界里尤为充盈。春秋冬夏,四时的变化与轮回,如环之循、如轮之转,组成了中国人的审美伦常。有趣的是,春秋观念乃是早于四时观念的,道理也很简单,因为春种秋收嘛:春种是新年的开始,秋收是旧年的结束。商代与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两时,后来衍生出夏冬,说一个春秋即一年。古书中常说春秋冬夏,而不是按时节顺序的“春夏秋冬”,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较早给四季赋诗的,有南朝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里,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相传是晋代一位名为“子夜”的女子所创制。现存75首,其中春歌20首、夏歌20首、秋歌18首、冬歌17首。
我们各举一例,以春、夏,秋、冬四字各为开头。
春歌: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夏歌:暑盛静无风,夏云薄暮起。携手密叶下,浮瓜沉朱李。
秋歌:秋夜凉风起,天高星月明。兰房竞妆饰,绮帐待双情。
冬歌:冬林叶落尽,逢春已复醒。葵藿生谷底,倾心不蒙照。
谈完四季,再来说说时间。世界上主要的时间观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时间延展而勇往直前的“线性时间观”,另一种则是循环往复而永无休止的“轮回时间观”。英国汉学家李约瑟认为,中国时间观以广义的线性为主、循环为辅。然而其实,二者是结合的。
从古至今,四季变换,中国人总在发出两种时间性的喟叹:一面是对春秋冬夏循环不已的喟叹,另一面则是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喟叹。这是由于,天地是永远的,一直存在于那里。时间是无始无终的。万物消失后会再出现,人生却不会再反复。就像某年桃花园的春夜,一旦逝去,就不会再回来。所以,中国人的诗词歌赋当中,就充盈着春江花月夜似的感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中国人的四时审美观,在明人高濂的《遵生八笺》里被归纳为“四时幽赏”,其中的春时幽赏就有十二条:孤山月下看梅花、八卦田看菜花,虎跑泉试新茶、保傲塔看晓山,西溪楼啖煨笋、登东城望桑麦、三塔基看春草、初阳台望春树、山满楼观柳、苏堤看桃花,西泠桥玩落花与天然阁上看雨。这种幽赏不仅仅是游玩观景,还有品茗饮食,其实是极其生活化的审美过程,虽然高濂所聚焦的是古杭州人的生活审美,如“苏堤看桃花”等,但这些审美样式,置之于古代中国社会,也未尝不可。
实际上,《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一书,也是意在重新提倡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传统——即重寻这种天地之间的“大美”:人美化天,天美化人,生生美意,美美与共!
(摘编自刘悦迪《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冬夏,四时的变化与轮回构成了中国人的审美伦常,由于春种秋收导致四时观念早于春秋观念。
B.古书常说春秋冬夏,而不是“春夏秋冬”就是因为商代与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两时,后来衍生出冬夏。
C.世界上主要的时间观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线性时间观”,一种是“轮回时间观”,中国时间观以广义的线性时间观为主,循环时间观为辅。
D.高濂的《遵生八笺》中归纳出的春时幽赏十二条是极其生活化的审美过程,这种幽赏不光是游玩观景还有品茗饮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式论证结构,主体部分则采用递进式论证结构,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B.文章引用南朝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民歌,旨在说明四季之美在中国人的审美世界里尤为充盈。
C.文章选用中外、古今文化领域的观点及论据,意在重寻人美化天,天美化人,生生美意,美美与共的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传统。
D.文章论述深入浅出,既体现了美学的理论高度,又对中国人的生活美学现象进行了挖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古诗文中不属于“中国人发出的两种时间性喟叹”的是(3分)
A.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C.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
D.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包括表现在收入、财产及物质生活条件上“看得见”的显性富裕,又包括表现在社会公平正义和“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均等化、生态环境改善和精神文化生活条件上“容易忽视”或“看不见”的隐性富裕。因此,要实现它必须坚持系统观念,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再依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