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黄金1卷)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6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3/15 14:56:5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4 总计:4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7290字。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黄金1卷)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诗与中国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映照,彼此生发。现代学者钱钟书说:“诗和画号称姊妹艺术。”
  无论中国诗还是中国画,最初形成的原动力都是其实用价值。中国画最古老的形态是汉语的象形字,应无疑义;而中国诗的最初形态,据鲁迅先生说,应是“杭育杭育”的劳作号子。二者都是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但很快就分道扬镳,诗歌主动远离了绘画。
  当画工们还在一刀一凿刻画日月山石等自然物象时,诗歌从汉语中提纯出来,辅以节奏音声,以吟诵歌舞之形式,表达情爱、祭祀、讽喻等主题,这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已有集中体现。中国诗歌的宗旨是入世的,是要干预社会的。如杜工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李太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建功立业之心一览无余。至于杜牧咏史,李贺嫉俗,皆是此类。反观中国画,大相径庭。受魏晋风度的影响,中国画开始淡出生活转向自然。南北朝时的姚最更为中国画定下基调:“不学为人,自娱而已。”这成为后世历代文人的为画宗旨。可见,诗文是用来载道的,是要入世的,劝百讽一也好,诗言志、歌咏言也好,总之是有干预社会愿望和功用的;而中国画是用来抒发性情的,是遁世的,它不太注重实际的生活,只注重对自然的感悟与沟通。换言之,时代生活在中国画上的烙印不那么鲜明。仅从功能来比较,这是两条并行的河流,只能凝视对方身影,却不会交叉。
  有人以艺术表现为切入点,在两条河流间挖掘了一条通道,使其能相互流动,这人便是王维。王维能够完成这宏大的“开渠工程”,因其诗画修为都极高,一心能搏两兔,天长日久,形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风格,不但被北宋的大文学家苏轼推崇备至,更被后来的“文人画”派奉若神明,自此,诗与画的关系日益紧密起来。其一,审美情趣的一致性。这点不独是王维的功劳。实际上,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源自其民族性:贵含蓄,轻直露。而中国画,特别是受王维影响而逐渐兴起的文人画,都在追求空灵淡远的境界。正是在此处,诗画找到了结合点。画家以诗心为画,诗人以画意入诗,致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之说。其二,描写题材的同一性。许多的画家直接把古诗当作描绘题材撷取诗里的意象,甚至连题目都取自诗中。如顾恺之的传世之作《洛神赋图》即取自《洛神赋》,而后人不断创制的《采莲图》,其源头多来自《江南》。而以诗写画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苏轼诗《题惠崇春江晚景》便是最确切的明证。在这里,诗画相互为用,相互生发,达到了高度契合与统一。其三,诗对画指向的补充性。诗虽是无形画,但指向性往往非常明确;画纵为有形诗,指向却不那么清晰。于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诞生了:诗配画。一副好的绘画作品离不开好的题款;一则高妙的题识,不单能提高画作的品味,而且能对画作的指向进行说明。
  中国诗与中国画的明天会是什么样子?可谓有喜有忧。既然唐诗是中国诗歌高峰,那么往后自然是一路下行,至清朝已乏善可陈,晚清到民国初年,孙中山的《挽刘奠一》与秋瑾的《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已成为古诗的绝响,此后便归于沉寂。相反,中国画正由于不太关注现实,受时代变迁的影响不大,还能循着自己的道路有条不紊的前行,还可以在古诗中重温精精神契合的旧梦。
  (摘编自赵晓丽《浅谈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姊妹”关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论中国诗还是中国画,虽社会功用不同,但二者都是来自生活,最初形态一致。
  B. 宗旨的迥异,使中国诗与中国画一则积极入世干预社会,一则淡出生活转向自然。
  C. 诗画本是两条并行的河流,只能凝视不会交叉,至王维开掘后关系日益紧密起来。
  D. 诗画在审美情趣一致性上找到了结合点,致有“诗是无形画, 画是有形诗’之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指出中国诗与中国画紧密相连的关系,并引用钱钟书的表述加以论证,总领下文。
  B. 文章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观点,论证灵活,说服力强。
  C. 文章以苏轼诗《题惠崇春江晚景》为例,论证诗画相互为用,相互生发,高度契合与统一。
  D. 文章围绕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证,指出诗和画既有背离,又有交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配画这种新的艺术形式的诞生,很好弥补了画作指向性不如诗作指向性明确的弊病。
  B. 王维开创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风格,对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关系影响极大。
  C. “不学为人,自娱而已”,中国画注重对自然的感悟与沟通,时代生活的烙印并不鲜明。
  D. 中国诗与中国画的明天喜忧参半,相对中国诗来说,作者对中国画的发展持乐观态度。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最初形态一致”说法错误。从第二段“中国画最古老的形态是汉语的象形字,应无疑义;而中国诗的最初形态,据鲁迅先生说,应是‘杭育杭育’的劳作号子”可知,二者最初形态并不一致。
  C. “诗画本是两条并行的河流,只能凝视不会交叉”以偏概全。第三段的表述为“仅从功能来比较,这是两条并行的河流,只能凝视对方身影,却不会交叉”,前面有限定性表述“仅从功能来比较”。
  D. “诗画在审美情趣一致性上找到了结合点,致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之说”强加因果。从第四段“画家以诗心为画,诗人以画意入诗,致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之说”可知,“画家以诗心为画,诗人以画意入诗”是“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之说的原因。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国漫出海日本,并受到欢迎,一个基本前提是,这个行业在国内正在告别低幼与粗糙,走向成熟与强大。可以说,国漫能够出海,也是国漫崛起的一个具体表现。
  从受众角度来看,不知不觉中,国漫正在走进越来越多人的生活,看国漫成为不少年轻人的一种日常休闲方式,越来越多的国漫也开始破圈。年轻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