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3860字。
陇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至今仍充满蓬勃生机与旺盛生命力,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了不起的奇迹。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是铸就这一奇迹的重要基础。
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创生期,奠定了此后几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考古发现证实,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再到“多元一体”的过程。在这个过往中,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文化交流交融,推动中华民族最早的大家庭逐渐成形,国家由此诞生,“大同”社会理想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价值追求逐渐深入人心。在早期国家多成过程中,我们的先人积累了初步的国家治理经验,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最终以典章、思想的形式进行总结和传承。流传至今的夏商西周国家治理经验、乔秋战国子百家思想,是先秦时期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
秦汉至宋元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发展期,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个时期走向成熟并迈向新的高峰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度的推广、官僚制度的健全,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国家治理的基本形态,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期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和文化支撑,贯穿其中的价值主线是对“大一统”的坚定追求。与此同时,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以文化人的文治主张、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等,也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完善。在追求“大一统”的历史中,民族精神世代相传,民族英雄史不绝书。
明清以降是中华文化的转型期,形成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丰厚遗产。这个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愈益深厚,“大一统”趋势愈益强化,新生社会因素愈益彰显。|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全新历史变局的出现和中国人民的抉择。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洲。面对新的时代变革,中华民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甘沉沦,前赴后继,浴血奋斗,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积聚的爱国情怀、创造活力被激发出来并发扬光大,古老的中华文化从此获得历史性新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风风雨雨,特别是近代以后遭遇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了,而且不断浴火重生。今天,我们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中华民族为何能生生不息,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具有独具特色、博大精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的有力支撑。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就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摘编自高翔《中国历史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优秀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界上几大古代文明都源远流长,从未间断,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成就了这一人类历史上了不起的历史奇迹。
B.文化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中华民族最早的大家庭-国家,先人以典章、思想的形式总结和传承了初步的国家治理经验。
C.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度的推广、官僚制度的健全,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从成熟迈向高峰。
D.对“大一统”思想的坚定追求,使民本思想、文治主张、天下观等在实践中得到了丰富与完善,民族精神世代相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论证了一脉相承的中国历史文化赋予中华文明旺盛生命力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论证早期中华文明形成过程时,先指出“考古发现证实”,后强调“流传至今”,增强了论证的严密性。
C.文章第四段列举1840年鸦片战争这一典型事例,证明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促使了中华文明的前进。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运用设问,一问一答,重申中华文明昌盛的原因,进一步强化了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商西周时期的国家治理经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等,这些先秦中华文化奠.定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B.“正己修身、为政以德,促进和谐稳定;施行仁政,改善百姓生活”的思想与文章中古代坚定追求的“大一统”思想有着相通之处。
C.爱国主义精神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使中华民族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为中华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D.中华民族近代以后遭遇了无数艰难困苦,不但没有倒下,而且不断浴火重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力量的支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15-2020年)》、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实施。其中,生态环境部负责组织实施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观测网络建设两项任务,累计投入中央财政资金近4亿元,共267家科研院所的2000余名科研人员参加。“通过实施重大工程,基本摸清了我国生物多样性状况。”崔书红说,全国划定32个陆地、3个海城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