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7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4/24 8:30:2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2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6690字。

  张掖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检测
  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许多人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入世的哲学,很难说这样的看法完全对或完全错。持这种见解的人认为,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关切政治和伦理道德。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关心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关心他的来生。不过,这只是从表面上看问题。用这种过分简单的办法是无从了解中国哲学的。中国哲学的主要精神,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入世的,也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出世的。它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由于有这样的一种精神,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它讲求实际,但并不肤浅。
  入世和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对立的一样。中国哲学正是要在这种两极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按中国哲学的看法,能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中实现这种综合的,便是圣人。圣人既入世,又出世;他的品格可以用“内圣外王”四个字来刻画: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这不是说他必须是一国的首脑,从实际看,圣人往往也不可能成为政治首脑。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这样的品格。因此,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这里的“道”是指道路,或基本原理。既然哲学所探讨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它自然难以脱离政治。在中国哲学里,无论哪一派,其哲学思想必然也就是它的政治思想。这不是说,中国哲学里没有形而上学、伦理学或逻辑学,而是说,它们都以不同形式与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举例来说,名家所辩论的“白马非马”,似乎与政治毫不相干,但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认为“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在今日世界,政治家们都标榜追求和平,事实上,我们不难看到,有的一面侈谈和平,一面却在准备战争。这就是名实不符。按公孙龙的意见,这种名实不符应当纠正。的确,要改变世界,这就是需要加以改变的第一步。
  由于哲学以内圣外王之道为主题,所以研究哲学就不是仅仅为了寻求哲学的知识,还要培养这样的品德。哲学不是一种智力游戏,而是十分严肃的事情。金岳霖教授在一篇未发表的论文中说:“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哲学家只是载道的人而已。哲学家应终身持久不懈地操练自己,生活在哲学体验之中,超越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与天合一。这种心灵的操练一刻也不能停止,因为一旦停止,自我就会抬头,内心的宇宙意识就将丧失。因此,从认识角度说,哲学家永远处于追求之中;从实践角度说,他永远在行动或将要行动。这些都是不可分割的。在哲学家身上就体现着‘哲学’这个词本来含有的智慧和爱的综合。中国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苏格拉底,因为他们把伦理、政治、反思和知识都融合在一起了。对他们来说,哲学不是仅供人们去认识的一套思想模式,而是自己据以行动的内在规范。”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的精神》,赵复三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指出“中国哲学是一种入世的哲学”这种看法有失偏颇,持该观点的人并未深入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
  B.按中国哲学的看法,只有圣人才会在入世和出世两极对立中寻求综合,“内圣外王”是对圣人品格的概括。
  C.中国哲学所探讨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它既注重实际,又有深刻性,具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双重特征。
  D.金岳霖认为,哲学家一旦停止心灵的操练,生活在哲学体验之外,自我就会抬头,内心的宇宙意识就将丧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本文的论证中,既可看到哲学精神对哲学家的影响,也可以发现哲学家对哲学精神的塑造。
  B.文章第二段以“白马非马”相关看法为例,说明中国哲学总是以不同形式与政治思想相联系。
  C.文章援引金岳霖的论文肯定了中国哲学家的追求,表明研究哲学与智力无关,重在培养品德。
  D.文章有破有立,从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涵及讨论主题等角度廓清了人们对中国哲学认识的误区。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金岳霖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认为“得道”是关键,只有“得道”才能“人和”,才能在征伐中获得胜利。
  B.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时人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发出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慨叹。
  C.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强调要正确判断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
  D.明代思想家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他在《传习录》中指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犁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商代的甲骨文里有犁;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铁犁头;陕西出土的秦国铁犁,翻土更深,这是犁先进的一个标志。汉代的中国,由于铸铁技术的飞跃,铁产量大大上升,中国犁随之实现了升级,用铸铁头套在木犁头上。犁头分成了铧冠、犁铧、犁壁三个部位。汉代初期,耕地要两牛三人,有人负责做垄,有人负责敲碎土块,几个人,协力完成,比较麻烦。到了汉代中期,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