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甘肃省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1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5/19 20:40:2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 约18220字。

  2023届甘肃省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折枝花卉在中国作为一种著名的花卉画法,固然系画家刻意为之,目的是追求特定的美学效果,简言之便是赏心悦目。但那是赏中华之心、悦中国之目的花卉形式。其鲜明特点就是通过隐逸、去除来刺激想象,以达到张扬的目的,所谓“欲扬先抑”(刘熙载《艺概》)。这是中华美学的一个基本叙事策略,普遍见于诗歌、绘画、园林建筑设计等其他艺术门类中,就连园林设计中的“开窗借景”(李渔《闲情偶寄》)策略,也是与之同出一辙:故意不将整体画出,只画部分,刺激观者自主建构(想象)整体。中华折枝花卉中不见全株,只见一枝或小枝,目的显然是激发观者自主建构(想象)全株。想象建构得以奏效的关键依循无疑是部分与整体间的自然关联,即花卉之部分与整体间的关联。
  欧洲在仿中华瓷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改变,全然离开了原本中华折枝花卉的美学主线:依循自然的完型想象。无论是人为布局安置的痕迹,还是贴近自然之造型和用色的失落,无不表明那不再是自然给定的对象,而是人为建构出的拟物存在。据此,观赏中引发的就不再是指向物的完型想象,对象不再是自身,而是成了人为创造出的物象。
  就中华折枝花卉来看,欧式仿制品就不再具有向自然完型、向自然生成的品性,而只是成了单纯的装饰性存在。作为单纯的装饰,折枝、单枝等就不会引发完型想象,而只是作为饰物存在。欧洲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出现装饰艺术,当时由于模仿自然的时尚,饰物基本由自然物象主导。希腊时期虽也已出现用折枝花卉来装饰的情形,但与中华折枝花卉截然不同。希腊时期的折枝花卉虽然再现性程度远远高于中国,但是与自然整体的勾连全然消失。折枝花卉造型无论细部如何真实,都失落了与整体的自然关联,成为单纯饰物。到了17-18世纪,饰物造型开始慢慢偏离再现,规整追求中渐渐出现几何化迹象,饰物构架、位置等更加凸显人为设置的痕迹。正是在这样的艺术传统中,18世纪出现的欧式仿制就将中华艺术的折枝花卉变成单纯的装饰花卉:折枝与整体勾连消失,成为单纯的饰物,视觉传达不再出现向自然的完型,而是转向人为力量的投射,“先抑后扬”的审美效果彻底消失。
  显见,中华艺术的折枝花卉在欧式仿制中变成单纯的花卉装饰。表面看,两者都是折枝,但由于形质不一,效果迥然不同。在欧式花卉装饰那里,花卉细部写实程度高,彼此之间具有形式上的呼应关系。折枝部分基于此形式上的呼应关系在进行独立表达,比如起着装点作用;在中华折枝花卉那里,细部写实程度不高,要素之间不具有单纯形式的呼应关系,但造型明显指向画外不可见的整体。所以,中华折枝花卉本身并非表达所在,表达只是寓居于所见折枝与未见全株之间的关联中,具有中华美学特有的那种“言外之意”“象外之旨”的效果。进而,欧式花卉装饰形式感强度高,观赏驻足于感官对外显形式的把握;而中华折枝花卉形式感强度弱,观赏从画面感官把握中游离而出,落在对不可见之全株的回忆或想象中。再者,欧式花卉装饰具有寓意的确定性,人为将具体折枝形式与特定意义勾连在一起,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联是外在的,是人为创制的产物;而在中华折枝花卉那里,意义的发生取决于由折枝向全株的完型生成过程,而这又会因特定时空发生些许摇摆、变动。
  (摘编自王才勇《从折枝花卉到花卉装饰——中西艺术的不同处理方式及其可互喻的美学追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折枝花卉是花卉画法的一种著名的技法,能激发中国观赏者通过花卉局部来想象花卉的全株景象。
  B.欧洲仿制中华瓷过程中绘出的花卉,与中华折枝花卉在美学上完全不同,花卉不再是自然给定的对象。
  C.希腊时就出现的折枝花卉装饰与中华折枝花卉截然不同,花卉再现程度高,但没有与整体的勾连性。
  D.欧式单纯花卉装饰中具体的折枝形式和特定意义的勾连是人为的,这就使得花卉装饰的寓意十分确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先定义中华折枝花卉,再分析其画法体现的美学效果,最后从中华美学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其特色。
  B.文章列举欧洲仿制中华瓷器过程的种种人为变化,目的是证明欧洲花卉装饰与中华折枝花卉的差距。
  C.在得出欧洲花卉装饰没有“先抑后扬”前,文章分析了欧洲花卉装饰的发展历程和每个时期的特征。
  D.文章末段采用对比手法讨论中华折枝花卉和欧洲花卉装饰的区别,证明前者具有的言外之意的效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扬先抑”在诗歌、绘画、园林艺术中普遍使用,而园林的“开窗借景”就是“欲扬先抑”的一种形式。
  B.从中华折枝花卉的角度分析,欧洲花卉装饰无论是折枝、单枝等都只是饰物而没有向自然生成的品性。
  C.17-18世纪,欧洲饰物造型由原来的单纯饰物造型逐渐出现几何化迹象,进一步体现人为设置的痕迹。
  D.中华折枝花卉与欧洲单纯的花卉装饰都是折枝,但后者花卉细部写实程度高,要素间形式上构成呼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杨酸的双重身份
  房裕东
  如果你没听说过水杨酸,那你一定听说过阿司匹林,它其实是水杨酸的另一个身份。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在《希波克拉底文集》中提到,咀嚼柳树皮后,产妇分娩时的疼痛可以得到有效减轻。我国汉朝时也有喝柳树皮汤能退烧止痛的记载。15世纪时,印第安人通过捣碎柳树皮并将其敷在伤者的皮肤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