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5题, 约21550字。
2023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推动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广大乡村蕴藏着充满特色风情的文化资源。就物质文化层面而言,乡村有着大量文物古迹、民族村寨、灌溉工程遗产以及自然风光等;从非物质文化层面来说,乡村的民族节庆、传统民俗、戏曲曲艺等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我们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因地制宜,立足乡村实际,把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要素、农村农民发展需求等结合起来,汲取城市文明及其他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推动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创新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培育乡村文化人才。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文化创造和实践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加强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一方面,打造以普通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研究机构、文化企业等为依托的文化培训基地,着力提升农民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另一方面,引导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艺术类专业师生等深入乡村对接帮扶。专业人员可依托农民掌握的具有潜在价值的文化资源,从作品创作、技能展演、场景构建、活动开展、研学组织、服务提升等方面,帮助农民进行多维度、系统化创新应用,切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健全引进人才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和保障文化从业者、相关院校毕业生等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
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各地文化资源特色不同,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需要突出地方特色和产业特点。例如,手工艺资源丰富的乡村。可以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艺术家等走进乡村,带动农民结合实际,运用现代创意设计、科技手段和时尚元素开展手工艺创作生产,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品牌合作,推动手工艺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提升经济附加值。人文底蕴深厚的乡村,可以将更多美术、艺术元素应用到乡村建设中,创办特色书店、剧场、博物馆、美术馆、文创馆等,让欣赏美、追求美、塑造美成为乡村文明新、风尚。生态秀美的乡村,可以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开发适合大众康养、休闲、体验的文旅产品,推动创意设计、演出等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
(取材于丛志强、赵宏伊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位于孔子出生地——尼山脚下的鲁源新村,依山傍水,风景迷人。从村口拾级而上,一条青砖灰瓦、古韵悠悠的儒学美德示范街映入眼帘,两侧30根以书卷卷轴加古琴琴弦为造型的竖柱立于街中间,似一条流动的文字长河,寓意中华文明生生不
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推动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乡村经济,建设美丽乡村,也要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B.乡村蕴藏着充满特色风情的文化资源,包括物质类文化资源和非物质类文化资源。
C.乡村文化资源中的文物古迹、民族节庆、戏曲曲艺有凝聚人心、淳化民风的作用。
D.乡村文化振兴要结合农民发展需求等诸多因素,推动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创新发展。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要加强对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也需要外来的文化从业者贡献力量。
B.专业人员可帮助农民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多维度、系统化的创新应用。
C.由于各地文化资源不同,乡村文化产业需要突出地方特色和产业特点。
D.传统乡村可分为手工艺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和生态秀美三大类型。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源新村的示范街和弦丝画都体现了儒家文化元素。
B.鲁源新村的主题旅游景区已经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
C.“乡村振兴合伙人”机制推动了龙湾湖艺术小镇市场化运营。
D.泗水县龙湾湖打造的旅游综合体,融入了儒家传统文化元素。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农民是乡村文化创造和实践的主体,乡村的振兴主要取决于农民。
B.乡村文化振兴既要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又要融合新业态新模式。
C.鲁源新村和龙湾湖艺术小镇的手工艺品让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D.现代创意设计、科技手段和时尚元素改变了乡村淳朴的民风民俗。
5.昌平区十三陵镇有38个村庄、2个社区,具有绝佳的地理位置,拥有皇家陵园建筑群——“明十三陵”、蟒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有磨盘柿、樱桃、红富士苹果等特产,还有不少民俗村和农家特色菜肴。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为十三陵乡村文化振兴建言献策,至少提三条建议。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乱国之君,乱家之人,此其诚心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妒谬于道而人诱其所怡也。岂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
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纣是也。桀蔽于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