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甘肃省金昌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5月)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 约12820字。
2023届甘肃省金昌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今译是古籍整理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百多年来,成果丰硕,取得了很大成绩,已成为普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的重要手段。对今译的经验加以科学的总结,上升为理论,反过来指导今天的古籍今译工作,是有重要意义的。
关于翻译,学界历来有直译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果译、死译。我认为没有必要将二者绝对地对立起来,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有些文体宜于直译,有些文体宜于意译;有些语句宜于直译,有些语句宜于意译。最好是“应文制宜”:该直译的直译,该意译的意译。
鲁迅是主张直译的。他说:“文句仍然是直译,和我历来所取的方法一样;也竭力想保存原书的口吻,大抵连语句的前后次序也不甚颠倒。"所谓直译,是基本上按照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的方法,但并不绝对排斥为了符合现代汉语表达方式,有些句子的语序也可作适当的调整。如果说由于中外语言结构相差悬珠难以进行逐字对译,而古今汉语语言结构基本相似,许多句子是可以进行逐字对译的。这是学术界公认的事实。
郭沫若是主张意译的。他说:“我们相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以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所谓意译,要求译者先把原文的意义正确地领会,然后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意译同样要求忠实于原文,同样要求译者了解原文中的每一个字的含义。与直译不同的是,它忠实的不是原文中的一个个的字,而是由字组成的语意,它所强调的是要求传达原作的风格,神韵。意译之所以必要,第一,由于古今汉语表达方式存在差异等十分复杂的原因,有些句子,至今还不能从理论上说明为什么要这样译,只能凭译者的水平,领会其含意,把原文的意思翻译出来。第二,一些文艺作品,如赋、诗、词、曲之类,讲究韵律、平仄,用词造句更为灵活,如果采用直译,往往字到意不到,死的字面顾到了,活的神采反而失落了。郭沫若把意译称作“译诗的正宗”。他在1953年今译《屈原赋》时又强调:“原作是诗,他的译文也应是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九许译者有部分的自由。有时候他不能逐字逐句的硬译。他可以统摄原意,另铸新辞。"
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共同性是:都把“信”放在第一位,都要求忠实于原作。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其优点在内容上易于忠实地、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在形式上可以保存原文的语气及语言上的特色。后者强调反映原文的风格神韵而不必逐字逐句直译。其优点,在内容上能保留原文的风格神韵,在形式上易于再现原文的体裁、风貌。需要指出的是,与直译相比,意译带有更大的主观性。对于这一点,译者应有所警惕。由于二者具有差异性,所以各自都有它们的适应性。就文体来说,直译适宜于用来翻译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意译适宜于用来翻译文艺作品,如诗、词、赋、曲等。就具体语句来说,直译适宜于翻译古今汉语表达方式基本相同的句子,意译造宜于翻译古今汉语表达方式不相同的句子。当然,用直译还是用意译,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有些句子,一般译者觉得无法直译,而高手却直译得很好。这说明关键在于译者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要防止二者各自易于出现的偏向。直译要防止过于拘泥于原文的结构、语序,不可译得生硬、死板、味同嚼蜡;不然,就成了呆译死译。意译由于带有某种主观性、易犯随心所欲的错误,译者一定要严格遵中忠实于原作的原则,切不可为“达”而达、为“雅”而雅;否则,就成了胡译、乱译。
(摘编自管敏义《略论古籍今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译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有益于普及优秀传统文化。
B.鲁迅在翻译中坚持直译,连语句的前后次序都不颠倒,以保存原书的口吻。
C.郭沫若认为翻译要兼顾原文的意义和气韵,为了气韵,有时可以偏离原意。
D.译者的水平决定了其选用翻译的方法,高水平的译者采用直译就能翻译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肯定古籍今译的价值的基础上,对今译的方法展开论述,以指导今译工作。
B.文章从直译派和意译派的争论引出论点,即古籍今译"该直译的直译,该意译的意译"。
C.第三段和第四段采用引用论证等方法,分别论证直译和意译的内涵及其合理性。
D.第五段根据“信达雅”的翻译三原则,对直译和意译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展开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各有其所适用的文体。
B.中外作品翻译,由于两种语言结构差异较大,很难做到逐字逐句的对译。
C.以诗译诗是郭沫若对翻译诗的要求,在翻译中意译比直译更能满足此要求。
D.古今汉语有一致处,也有差异处,因此古籍今译不可能单一采用直译或意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建设优质节水高产稳产饲草料生产基地,加快苜蓿等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青贮饲料,加快推进秸秆养畜。发展林下种养。深入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推进划区轮牧。科学划定限养区,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培育壮大食用菌和藻类产业。加大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健全追潮管理制度。
(摘编自《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材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