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细读精讲
- 资源简介:
约10570字。
统编版(2019) 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 《六国论》 细读精讲
教材原文
六国论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lù)秦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3:六国互丧4(sàng),率5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sàng)。盖失强援,不能独完6。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7之外,小则获邑(yì),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jué)先祖父8,暴( pù)霜露9,斩荆(jīnɡ)棘(jí),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10,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bào)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1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12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13”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14,何哉?与嬴15(yíng)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16,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qīnɡ)为计,始速祸焉17。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18连却之。洎19(jì)牧以谗(chán)诛,邯(hán)郸(dān)为郡
作文讲记
论史而情深
——大情怀写就的史论经典
抒情在一般的诗歌或散文文本中或许是寻常的,但在史论中未必。美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巨擘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等著作中认为:经典的本质在于“审美价值的原创性和陌生化”。苏洵将史论融入个人的情感和人格色彩,融入他忧家虑国的沉重与焦灼,“深晓其意”,情理并重,论史而情深,使得《六国论》成为用大情怀写就的史论经典。
01
破题的斩绝而峭拔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在表达上决绝坚定。苏洵运用句式“非……在……”完全地否定前一个观点,进而绝对地肯定自己“弊在赂秦”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