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石室中学高2023届高考适应性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二)(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 约20080字。
高2023届高考适应性模拟检测试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用来传递信息、思考推理、传承文明、身份认同。人使用一种语言,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并以这种文化身份存在。
社会生活中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需要语言。商贩用语言叫卖商品,教师用语言教授知识,医生用语言探查病情。俗语“好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三寸舌胜过百万兵”,就是指语言发挥出的极致的交际作用。当然,中国文化更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练假把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交际生活中人们为界定社会关系也需要语言。《论语》中有“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就是提醒人们在交际生活中要了解对方。中国人素来注重说话的场合和彼此的关系,以界定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
精神生活中人们思考推理、认知外界需要语言。“话不说不明,灯不挑不亮”,没有语言,概念没有依托,推理进程很难进行。语言是认知成果的储存场所,思维的成果也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精神生活中人们进行情感交流也需要语言。《荀子》云:“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良言价值无可比拟,千百年来语言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慰藉。
文化生活中人类创造、记载、传播文明更需要语言。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习得这一民族的文化,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和生态。今天,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已经成为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语言在加强民族身份认同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共同的语言身份将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联结在一起,使他们即使身处他乡也能得到社会的归属感和心理的慰藉。小说《最后一课》中,面对母语教育权利被剥夺,法语教师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语言是把民族凝聚在一起的重要纽带,是使民族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
人类既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也生活在语言的世界中。绚烂多彩的社会生活,抽象繁复的概念推理,复杂多变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语言来书写和描述。语言把人与人联系在一起,把人类同周遭世界联结在一起,把人类的精神世界联结在一起。人类的一切生活无不跟语言相融、相连,正如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形式。”生活里的语言灵动活泼,构成了世界上最美妙的音符。语言有多丰富,生活就有多精彩。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人们使用一种语言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因为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B.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练假把式”等充分证明中国人向来注重说话的场合。
C. 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
D. 《最后一课》中法语教师的话说明语言能把民族凝聚在一起,使民族充满生机与活力。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一中心论点。
B. 文章从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来论述语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C. 文章在论证语言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作用时,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引用论证。
D. 文章第2—5段论述了几个分论点,这几个分论点是并列关系,顺序是可以调换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 一项是( )
A. 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极大,但“三寸舌胜过百万兵”等则夸大了语言的交际作用。
B. 中国文化注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却向来不注重说话的场合以及彼此的关系。
C. 拥有共同语言身份和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即使身处他乡也能得到社会的归属感和心理的慰藉。
D. 语言越丰富,生活就越精彩,但语言也只能记录社会生活、概念推理或人的喜怒哀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项,“充分证明中国人向来注重说话的场合”是错误的。由原文“当然,中国文化更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练假把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知,“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练假把式”,说的是“中国文化更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D项,“这几个分论点是并列关系,顺序是可以调换的”是错误的。这几个分
材料一:
中国文化中自然情怀的文化渊源,是中国文化的诗性特质和产生这种诗性特质的中国人文环境和地理条件。按照道家的自然观,人和自然是完整的统一体,人与自然互相照应,相生相克相互依存,人的情感和自然事物同感同构。
亲近自然、远离尘嚣,是古代诗人追求自然情怀的审美心境。《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