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23届名校联考高考仿真测试(四)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44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6/6 21:00:2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 约17510字。

  四川省2023届名校联考高考仿真测试(四)
  语  文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灵感”是文艺创作中抹不开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不易说清的理论难题。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对灵感问题的探讨一直延绵不绝,陆机最早提出了艺术创作的灵感问题,并对其作了生动描绘,《文赋》曰:“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应感之会”即指“灵感”,陆机认为,灵感畅达无阻时,文思泉涌,再繁复的景象也能书之笔端;反之,如果感应阻塞,六情凝滞,则文思艰涩,即使用力再多,也可能无从落笔。此后,沈约、颜之推、刘勰等均对文艺创作中的灵感问题作了不同程度的思考。
  作为一个天才式的作家和艺术家,苏轼对灵感的体悟似乎比前代诗论家更为深刻,更具有感性直观特征对它的重要性也更有切身体会。苏轼关于灵感有两个比较重要的观点。首先,创作中的“感应之会”是不能以人工控制的。灵感不来,“数月”“经岁”也无可下笔;灵感若至、则可“须臾而成”。灵感现象作为精神高度集中的体现,有共偶然性的限制,不可能长期持续,因此要求艺术家要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倏忽而至的灵感。
  对于灵感,苏轼本人也多有甘苦自道之文,如:“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面对孤山美景,苏轼灵感袭来、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归家后急忙动笔,赶在脑中“清景”褪色之前将其描摹下来。相反,若一旦错过了下笔的最好时机,灵感便会转瞬即逝,苏轼在《湖上夜归》中便提到了“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的无奈体会。
  其次,灵感绝不是凌空而生的,它蕴藏在长期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当中。苏轼十分反感贾岛、孟郊“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思冥想,但其用意在于批驳这种过于刻意的、极端的、功利性的苦吟做派,而非否定艺术家在寻求灵感时的不可或缺的知识积淀。
  相反地,苏轼在多种场合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知识积累的重要性。“诗人雕刻闲草木,搜抉肝肾神应哭。不如默诵千万首,左抽右取谈笑足”,提倡取精用宏,反对临渴掘井:“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指出了诗文创作能够“冲口而出”的途径,避开了刘勰所说的“才疏而徒速”的弊端;“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师住此山三十年,妙语应须得山骨”,把生活体验与灵感获得的内在关联说得十分透彻:“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丧焉”,则从反面说明,若缺乏相应的知识积累,缺少娴熟的体验和实践,在文艺创作中极易造成心手不一的遗憾。
  苏轼关于灵感的论述主要就集中在以上两个方面,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苏轼同时提及了这两点:“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所谓“兔起鹘落,少纵则逝”,正是对灵感之偶然性、短暂性的生动描述;“执笔熟视”则正是对灵感来临的条件——知识积累的恰当概括、概而言之,苏轼所论及的“灵感”,建立在对外物“熟视”的基础上,是因外物有触于中而激发起来的偶然而短暂的强烈的创作欲望与创作冲动。
  (节选自童庆炳《苏轼文论解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陆机最早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灵感问题,此后,沈约、颜之推、刘勰等均对此作了更深刻的思考。
  B. “灵感”是文艺创作中的一个不易说清的问题,苏轼在对此进行论述时,结合了自身的创作体会。
  C. 灵感常常神妙难测,转瞬即逝,创作者须把握时机,及时下笔,才能将其转化为动人的艺术作品。
  D. 苏轼不认可贾岛、孟郊等人的苦吟做派,认为创作优秀作品需要长期积累,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失后难摹”说明即便是天才艺术家苏轼也担心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
  B. “诗人雕刻闲草木,捜抉肝肾神应哭”一句是苏轼从自身体会出发,强调创作中知识积累的重要性。
  C. 文艺创作源于生活,“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一句对这种内在关联作出了透彻的表达。
  D. 作者在论述时大量引用诗文,使文章内容丰富、观点深刻,同时又运用对比论证,明确、强化了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比陆机等人的深刻之处在于,他不仅认识到灵感的偶然性,更看到了知识积累触发灵感的必然结果。
  B. 文艺创作是不能勉强而成的,灵感若至,则会文思泉涌;灵感不来,即使用力再多,最终也无法落笔成文。
  C. “一听就会,一考就废”是很多同学的体验,这和苏轼所说的“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丧焉”是相通的。
  D. 灵感从突然产生到形之于手,应当还需经历一个构思的过程,就如苏轼所说,“画竹”还须“执笔熟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沈约、颜之推、刘勰等均对此作了更深刻的思考”分析错误,依据原文第一段“此后,沈约、颜之推、刘勰等均对文艺创作中的灵感问题作了不同程度的思考”可知,这些人应是“作了不同程度的思考”,不是“作了更深刻的思考”。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众多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社区团购一度站上热门风口。“简单地说,社区团购是依托真实社区的一种区域化、小众化、本地化的团购形式。”浙商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陈腾曦表示,大多数用户的涌入主要依赖于团长在各类微信群“一分钱活动”的轰炸,它是一种快速的裂变营销,可以帮助企业在很短时间内,聚拢各个社区的居民,使之成为其客户。他指出,社区团购解决了城市社区消费者下班没有时间逛菜市和超市、超市排队时间长、距离菜市场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