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北京市平谷区高三一模(质量监控)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22250字。
2023届北京市平谷区高三一模(质量监控)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包括五道大题,23 道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在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和姓名。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 2B 铅笔作答,其它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奥运史上主火炬的点燃方式各有创新,但北京2022年冬奥会主火炬仍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展现在全世界亿万观众面前——微火、屏显、当空舞动,在科技的加持下,冬奥会主火炬实现冰与火的完美结合。
使用微火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展现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此前的奥运火炬都是熊熊大火,能源消耗量巨大,北京冬奥会将绿色能源——氢气作为燃料,微火设计可实现氢气消耗量每小时小于2立方米。
微火的实现并不容易。北京冬奥会主火炬须长时间燃烧,对环境适应性、稳燃性以及抗低温、火焰显色等方面均提出很高要求,而且氢气的供给需要安全、稳定。航天科技集团的刘悦团队将氢气供给系统设计为撬装结构,使储存、减压、输送、控制集成起来。
火焰本身太小,如何使之壮观?创意团队给出了设计,采用“微火+视频显示”的技术方案。视频显示技术用在火炬的核心装置内,复杂的造型就需要大量采用“异形屏”技术,从设计到制造再到保证系统的可靠性都存在诸多挑战。刘悦团队将结构高度集成并实现轻量化,让观众只关注到唯美的火炬,感受主火炬的晶莹剔透。
北京冬奥会主火炬悬挂在鸟巢上空,宛如飘舞在空中的雪花托举着盛开的火焰,这对系统的高可靠性提出要求。刘悦团队不光在结构的稳定性、承载力、空中姿态方面为主火炬找到最优方案,还在供电、信号、燃烧、机电、播控等方面都进行了冗余设计,确保主火炬在鸟巢上空完美地呈现。
手持火炬“摇身一变”成为主火炬,这是一个悬念,更是一个大胆的设想——火炬手将火炬插入基座,一个“插入”的动作成为开幕式最富创意的“点火”方式,动作虽然简单,但实现的功能却非常复杂。经历了一年多的设计、研制、测试,2022年2月4日晚,北京冬奥会主火炬成功点燃。
(取材于2022年2月5日《科技日报》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当代表达,以一场别开生面的精彩表演,表述人类共同的情感。本届开幕式,体现了人民性,让群众登上了舞台,从5岁小朋友到大中小学生,再到70多岁的老百姓,中国人民齐上阵,载歌载舞,尽情展现风采,从内到外,洋溢热情和幸福。以淳朴的表达,呈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人民形象,更展现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
2008年夏季奥运会开幕式约有1.5万人参加。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同样是在国家体育场,在摒弃“人海战术”的前提下,如何展示全民奥运的参与热情?这对舞台呈现提出了更的发展,科技与当代大众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科技赋能,还是疫情倒逼,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变革的重要方向。
开幕式上,在科技的助力下,“鸟巢”实现了智慧化升级,在虚拟与现实的交错中,地面屏幕实时捕捉演员的行动轨迹,雪花实现了与演员的精准互动、交流,营造出空灵、浪漫的震撼场景,这是科技带
(取材于田沁鑫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让新技术、新理念、新表达具备更多、更强的可行性。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文化类综艺节目创作的理念创新、形态创新与技术创新。
目前,越来越多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运用先进技术将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相融合,让古风习习的诗意舞台,彰显光彩夺目的中华审美风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节目《经典咏流传——致敬英雄》对中华经典文本进行音乐化的创新改编,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展现了历史人物生动可感的侧面,表现不屈不挠、刚毅坚韧的英雄品格。如第九期节目中,在情景交融的舞台中《昨夜书》生动诠释了岳飞的英雄气概与民族精神。在这种沉浸式3D视听体验中,观众英雄抒发的家国情怀产生了强烈共振。
在传播上,通过制播联动、多屏联动、深度融合、全媒体传播,精准掌握并充分利用融媒体传播规律,推动节目的口碑式传播,是文化类综艺“破圈”的有益经验。电视台与网络媒体在制作、播出等环
(取材于2022年1月7日《人民日报》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北京冬奥会的微火设计能源消耗量较小。
B. 撬装结构有助于氢气的供给安全、稳定。
C. 微火火焰借助视频显示技术给人壮观感。
D. 将手持火炬变为主火炬是最安全的方案。
2. 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冬奥会开幕式不仅体现了人民性,也展现了国家形象。
B. 科技与艺术融合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变革的重要方向。
C. 开幕式上,因雪花的空灵、飘逸,观众获得了视觉盛宴。
D. 科技与艺术发展将会给更多的领域赋予新的创新动能。
3. 根据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类综艺节目均运用先进技术彰显中华审美风范。
B. 现实舞台让观众与英雄抒发的情怀产生了强烈共鸣。
C. 电视台与网络媒体借助融合传播来提升传播 效果。
D. 只要借助了新技术、新理念就能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4.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22年冬奥会主火炬的点燃方式是一种独到的创新。
B. 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将当代中国气象传递给了世界。
C. 文化类综艺节目与商业网站的融合传播是新的探索。
D. 新技术、新理念、新表达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
5. 依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述科技与艺术相融合的方式及意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老子曰:“柔胜刚,弱胜强。”汉文帝以柔御天下,刚强者皆乘风而靡。尉佗称号南越,帝复其坟墓,召贵其兄弟。佗去帝号,俯伏称臣。匈奴桀敖,陵驾中国。帝屈体遣书,厚以缯絮。虽未能调伏,然兵革之祸,比武帝世,十一二耳。吴王濞包藏祸心,称病不朝。帝赐之几杖,濞无所发怒,乱以不作。使文帝尚在,不出十年,濞亦已老死,则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