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实用性联考(一)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8/16 21:38:1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1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9270字。

  贵州省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实用性联考(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动静之辩始于先秦。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都是主张积极有为的。孔子被当时的隐士们讥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的生活态度是“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一传统为其门徒所继承,并在《周易大传》中形成刚健自强的理论。在这个时代,主张柔静无为的只有道家。老子认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动静两方面,静是根本的。他的生活原则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他还主张“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的治国方针。庄子及其后学更甚。庄子主张“心斋”“坐忘”,即忘掉人己物我的一切区别,停止身心的一切活动,以达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境地。庄子的后学更以为“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道家“柔静无为”的思想和部分宋儒的柔静学说并非一无是处。在一些方面,它对“刚健有为”的思想有补充作用。其一,这种学说教人不以得失、祸福、毁誉、穷达扰心,即教人脱除名利的思想。这在生活的失意者那里,可使人得到一种精神的解脱;而在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那里,可使人去掉种种的左顾右盼,增添勇往直前的锐气。一些宋儒之所以主张静为动之本,就有这方面的考虑。如“二程”说:“前日思虑纷扰,又非义理,又非事故,如是则只是狂妄人耳!惩此以为病,故要得虚静;其极欲得如槁木死灰,又却不是。盖人活物也,又安得为槁木死灰?既活则须有动作,须有思虑。”其二,这种学说教人减低欲望,勿过分地伤毁自然;保养自己的精力,勿胡乱消耗,也都有深意,可以救弊。其三,先秦道家的政治思想,极力反对统治者对人民生活的干涉,反对专制,反对分等级;先秦道家还对阶级社会里文明的虚伪性加以无情的揭露。反对干涉的思想在西汉初期的实践中起过积极的作用,反对专制、反对等级划分的思想则在不同时期里引发过反抗意识。其四,这种学说的一个方面是教人重视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修养。如老子说:“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早在先秦,这方面的合理因素就被主张“有为”的思想家吸收。如《管子》一书中有所谓的“静因之道”,荀子有“虚一而静”。注重主体修养,是应该肯定的。但总的来看,它与生活前进的潮流背道而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所起的作用基本上是消极的。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物,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
  1. 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的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都主张积极有为,于是形成了和道家“柔静无为”相对立的刚健自强理论。
  B. 材料一第一段举了老子和庄子的主张,并引用相关内容,是为了论证道家认为“静”是动静两者中的根本的观点。
  C. 在某些方面,道家“柔静无为”的思想和部分宋儒的柔静学说可以对“刚健有为”的思想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D. 《管子》中的“静因之道”和荀子的“虚一而静”等思想虽然有消极的成分,但注重主体修养是其合理的成分。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是美学“静照”的起点,只要抵达这一起点,人们就能静观万物而有所得。
  B. “柔静”思想虽然能够教人脱除名利、减低欲望、反对干涉、重视修养,但是它与生活前进的潮流相悖,所以起消极作用。
  C. 美感诞生于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之时,此时空明的觉心可以容纳万境,万境中也浸入了人的生命与性灵,此即灵气往来时。
  D. 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而精神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萧条淡泊、闲和严静的心襟比刚健自强的追求更能带来美感。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李方叔词《虞美人》过拍云:“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
  B. 李商隐词:“画檐簪柳碧如城,一帘风雨里,过清明。”
  C. 韩持国的词句:“燕子渐归春悄,帘幕垂清晓。”
  D. 李白诗:“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静”,两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材料二画线句提及“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请结合文本赏析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空”与“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凤凰,远去的故乡
  张诗群
  车到凤凰,天已将暮。一团青霭在窗外流动,公路两旁树影滞重,这是有雨的迹象。从怀化上车的两个年轻人一直在礼貌而克制地交谈,他们像千万个将凤凰古城作为教科书的高校生一样,凤凰的许多侧面将成为他们笔下条分缕析的论文。
  远在1932年秋,刚满三十岁的沈从文在自传里写下这句话: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