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借典故之意,赏诗词之情
- 资源简介:
约6590字。
借典故之意 赏诗词之情
教学目标
1、积累一定量的典故知识。
2、能够指出诗词里使用的典故,并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内容意义。
3、体会诗人用典的意图,理解作者在诗词里使用典故所要表达的情感。
4、运用所积累的典故知识赏析课外诗词。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在诗词里使用典故所要表达的情感。
难点:运用所积累的典故知识赏析课外诗词。
教学方法:独学,合作,探究,归纳。
课时安排:15分钟
教学过程:
环节一 知典故
【导入新课】
1、用《文晋折柳》的视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文晋折柳送别》来自百度视频,用“剪映”进行视频剪辑,用“格式工厂”压缩。“用希沃白板五”导入到课件)。问:古人为何要折柳送别?
2、解释视频中提到的“折柳”典故的意思。(2、3用“来画”视频软件制作了一个动画短视频,用“微信”小程序“配音神器专业版”配了音。)
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所以在古代,亲友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寓含“惜别”、“怀远”、“思乡”之情。
3、“折柳”典故在诗词中的运用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
杨花落尽子规啼”,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
4、明确典故的概念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和情感。
环节二 说典故(回顾所学)
1、运用希沃白板5设置了一个判断对错的课堂游戏的竞赛环节,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帮助学生回忆所学典故。
2、幻灯片制作几个典故回忆积累更多典故,为赏析课外诗词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