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4届高三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8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9/12 19:32:3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31270字。

  北京市2024届高三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数字极简主义”是2019年美国学者卡尔•纽波特在《数字极简主义:在嘈杂的世界中选择专注的生活》一书中首倡的概念,强调人不应被技术所绑架,技术与工具应当为人服务,进而提出要极限简化数字技术使用,减少技术对人生活和心理的影响。目前,豆瓣小组“数字极简主义”成员数量已数万,这说明其理念已受到一定程度的社会认同。在“数字极简主义”风潮中,“网络隐居”日渐成为一种代表性的社会实践。网络隐居者们试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网络空间的依赖,在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之间建立一道“防火墙”。
  “网络隐居”生活也有大隐、中隐和小隐。出于各种原因,比如为了戒网瘾而短暂退出数字世界、卸载某款软件、规定每天使用电子设备不得超过多少时间的“断舍离”,可称其为“大隐”;为了保护自己免于争论或非议,尽量少留下明显观点和态度,诸如“我就看看不说话”“只转不评”或是“群内潜水”等做法,若没有其他明显的“反技术依赖”行为,或可称作“小隐”;在保持最低限度使用的前提下,对算法追踪的主动拒绝,是一种“中隐”,它并不能完全被纳入“数字极简主义”的范畴,因为用户并未刻意减少使用或断开连接,也不愿意承担与世界失联的代价,而是不希望留下痕迹,阻止各类能够被数据化的个人信息和特征收集,从而能够自主控制所见、所闻,以防掉入数字牢笼。
  年轻互联网用户个体化的“线上隐居”只是一种很弱的自我保护,尽管他们勇于挑战自我,试图用自觉自律的理性来对抗,但可能很难挑战数据经济和互联网算法秩序。举个简单的例子:即便个人在使用APP时不注册、不登录账户,不留下手机号等个人信息,但实际上,企业并不需要获得这些就可以实现精确画像,因为他们的追踪并没有与具体的个人相对应,而是与手机的设备ID捆绑在一起。但是,不能因个体力量小,难以改变现状,就否定日常实践和微观行动的积极意义,其价值恰在于向政策制定者、互联网科技企业和全社会表明,“网络隐居”是一种基本权利,这一点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也带来了切实可感的变化。2021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是我国首部相关领域的行政规章,旨在规范APP超范围采集个人信息的顽疾,为用户的“网络隐居”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同样,不少科技企业开始意识到,保护用户隐私与企业长远利益并不相违背,相反会赢得更多用户的尊重,给自家产品带来更高的声誉和信任度。此种良性互动将有助于中国互联网环境的持续改善向好。只有充分尊重用户的主体性和人格尊严,中国互联网产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取材于李韬、李睿深、徐偲骕、姚建华等的文章)
  材料二
  人们对“数字极简”的渴望背后,是电子设备时代名为“数字囤积”的行为和症结。“数字囤积”早期出现于心理学和医学领域,指人们在物理空间中的“囤物癖”在数字空间中的延伸。我国学者将“数字囤积”定义为“随着社交媒体中数据数量激增和保存数据的成本降低,用户出现的无差别保存数据且不愿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数字极简主义”和“网络隐居”关系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数字极简主义”和“网络隐居”是相互对立的两种理念。
  B. “数字极简主义”和“网络隐居”是相继出现的类似理念。
  C. “数字极简主义”和“网络隐居”是同一理念带动的社会实践。
  D. “数字极简主义”的理念带动了“网络隐居”社会实践的出现。
  2.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电脑中收集留存的学习资料和社交媒体聊天记录属于不同类别的数字囤积物。
  B. “数字仓鼠”一词源自网友对那些具有“数字囤积”行为的网络用户的戏称。
  C. 日益进步的数字存储手段只能辅助人类记忆,数字材料并不能取代人类记忆。
  D. “数字囤积”行为对于人类的工作和记忆既有正面作用,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网络用户个体化的“线上隐居”可以自我保护,但无法影响整个互联网环境。
  B. “网络隐居”行为和“数字囤积”行为都是人们在上网过程中有意识做出的。
  C. “网络隐居”的三种类型中,“大隐”相比较而言会更符合“数字极简主义”。
  D. “数字囤积”行为能帮助网络用户杜绝信息遗失,从而为其消除了工作焦虑。
  4.根据材料一,在保护个人隐私方面,要想让中国互联网环境持续改善向好,可以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3分)
  5.面对互联网上海量的数字信息,有人选择“数字隐居”,有人选择“数字囤积”,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行为方式?请结合材料内容并由此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说明理由。(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解答时要认真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君姓左氏,讳待,字未生,桐城人,明赠太子少保忠毅公之季孙也。
  少好《老》《庄》,其学以遗物自遂为宗,其文章要渺宏放,不知其所从来。性畏俗,非戚属,虽问疾吊丧不出。出则登城循雉堞而行,不欲见衢肆中人。惟宋潜虚、刘北固慕而与之友。乙亥、丙子间,潜虚、北固客京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