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质量监测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28770字。
陕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质量监测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口气看完43集的《觉醒年代》,意犹未尽,思绪万千。这部电视剧主要呈现的是1915-1921年期间中国社会的历史风貌以及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历程、探寻之路,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诞生,即“建党前史”。这种呈现和讲述角度别致,令人耳目一新,成为《觉醒年代》“叫好”又“叫座”的重要因素。
德国诗人海涅曾写到,“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觉醒年代》的叙事线索,而其内在核心则在于思想的力量、觉醒的过程。一是思想的觉醒,主要体现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从引领新文化运动、领导五四运动、探寻救亡之道,到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犹如冲破重重黑暗的亮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新生的希望。二是新人的觉醒,赵世炎、邓中夏、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等青年学生在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的启蒙、感召下,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感受到民族救亡的危机,并逐步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三是普罗大众的觉醒,五四运动过程中,李大钊和陈独秀意识到,“我们必须要让民众直接出来解决问题,光靠我们学生不行,我们必须要发动群众,进行斗争。”正是在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三罢”的压力之下,北洋政府才没有强硬命今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觉醒年代》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让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人物“活”了起来。陈独秀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主角,热情、坚决、豁达,天生的领袖型人物。《觉醒年代》不仅正面呈现了陈独秀的革命先锋形象,更还原了他的立体性与丰富性。比如他对于延年乔年弟兄的严格要求与心心挂念,强硬的表面与柔软的内心互为映村,他与北大同事、《新青年》同人相处中的“封建大家长”作派时常引起他人的不满,等等。这样的“人设”拉近了领袖型、名流型人物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更为可信可亲。
《觉醒年代》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点剧目,这似乎是一部没有什么发挥空间的标准命题作文,剧中的时代背景、历史事件和主要角色都已经被从各个角度演绎过多次。《觉醒年代》却另辟蹊径,以认真的态度、丰富的电视表现手法和精良的制作突围成功,殊为可贵,特别是写意与象征手法的运用,时有出现,很能以小见大,让人心头一动。比如陈独秀在北京的住所,也是《新青年》编辑部所在地,箭杆胡同9号外面的道路,一直都是泥泞不堪,每每令经过此地的李大钊、鲁迅等不得不小心谨慎,再加上时常出没的盯梢,可见陈独秀和《新青年》所处的环境之恶穷。而陈独秀在家门口送别醉酒的胡适时,为其投砖铺路,并嘱其“道路泥泞、小心脚下",言近旨远,语意双关。
主旋律作品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赢得受众方面很是吃力,其主要原因在于“命题作文”的形式容易千篇一律,简单生硬地直奔主题。这样的作品当然既无法具有艺术生命力,也不能获得观众的认可,只能默默开场、黯然离场。可喜的是,在影视主创人员的真诚努力下,一批符合影视市场规律的优秀作品正不断涌现,如《战狼2》《红海行动》《山海情》等,《觉醒年代》无疑正是其中的佼佼者。期待这样的优秀作品多些、再多些。
(摘编自曹巧兰《火出圈的<觉醒年代>,为什么这么好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觉醒年代》讲述了1915-1921中国共产党建立前的社会风貌及知识分子的觉醒探寻之路。
B.《觉醒年代》展示了思想的力量,这力量不仅启迪了先进知识分子,也唤醒了普通民众。
C.庆祝建党百年剧目中,《觉醒年代》以叙事、人物塑造等优势战胜《战狼2》成为佼佼者。
D.陈独秀家那条泥泞不堪的路既可以丰富视觉画面,也能象征社会状况,隐喻主人公处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观众观看《觉醒年代》的经历和感受,切人自然,“意犹未尽”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本论部分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层次清晰,不同的是前者以递进为主,后者多以并列为主。
C.文章引用海涅的诗句,以形象生动的比喻论证强化了思想对行动的先导作用,耐人深味。
B.作者借《觉醒年代》的成功,赞美了其创新精神,同时也指出了我国影视作晶面临的困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对于教科书笼统地讲“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觉醒年代》重点讲述“建党前史",角度别致。
B.《觉醒年代》中的陈独秀是立体丰富的,相对革命先锋的人设,他“封建大家长”的反面形象反而更让他可信可亲。
C.《觉醒年代》中鲁迅的出场:闹市街口,观斩人群,刽子手手起刀落,百姓争抢“蘸血馒头",以小见大,象征意浓。
D.只有影视主创人员真诚努力,才能打破主旋律作品易千篇一律、主题生硬的窠白,创作出获得观众认可的作品。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论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树懒的名声相当糟糕。在这个星球上的任何一种语言中,这种生物的俗称的含义都差不多。在英语中,它是“懒惰”;法语中则是“懒家伏”;德语里面,它是“懒动物”;西班牙语里面则是“懒情的熊”,诸如此类。
当然,这些共同印象不是壳无依据。但这种刻板印象,速盖了树懒身上更加有趣的真相。
树懒确实行动很缓慢,哪怕最快速度下,它们差不多每秒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