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3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11/8 8:02:1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2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1320字。

  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
  “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
  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
  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其中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过去,我们对《中庸》这段话并不是十分理解。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其中有两句话似乎正是阐释“天命”与“性”的关系。郭店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
  如果孔子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
  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发抒人性才使人有资格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
  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的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小小的周国灭亡了商王国这一事实,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还未将“天命”与道德联系起来。
  B.人类不能盲从命运,而要通过种种抉择改变自己的命运,周人的这个观念伴随其强大的统治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
  C.《易经》和《中庸》尽管对命运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命运、天命之间总有着紧密的联系。
  D.孔子所说的“知命”就是指人们既然无法控制自己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外部条件,那就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是天命,是上天给人的使命;性是个人天生禀赋,从天命而来;仁是人性的本质:这是儒家对命、性、仁三者的理解。
  B.孔子对天命所作出的解释,鼓励了更多处于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的人,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成为一个合格的君子。
  C.冯友兰认为世界存在是必然的,也就是人们无法改变客观世界,这种对世界存在的理解和古人所谓的“天命靡常”是完全一致的。
  D.不同时代对天命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人们在对人与宇宙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由宇宙自然转为人类自身。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论语•为政》)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C.我命在我不在天。(葛洪《抱朴子内篇》)
  D.尽人事以听天命。(清•李汝珍《镜花缘》)
  (4)根据材料一,概述孔子对天命的理解与周人有何异同。
  (5)假如你高中毕业后,受母校邀请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请根据这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围绕“学习和人生的态度”这一主题,向学弟学妹提几点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亲人①(节选)
  王愿坚②
  离下班的时间还有半个多钟头,桌角上的电话铃突然急骤地响起来。曾司令员放下手里的红铅笔,伸手抓起听筒。
  电话是从将军的宿舍里打来的。公务员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说:“首长,你的父亲来了!”父亲?将军不由得心里一震:“噢,他果然来了!”
  像一次石子投进湖水里,将军那平静而专注的心情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搅乱了,脑子里老是在翻腾着一句话:“他来了,怎么办?……”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