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3540字。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涂写在答题卡上。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典故,在古代又称事类。南朝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所谓事类,就是文章在表意抒情之外,根据故事来类比说明义理,引用故事、古语来论证今义。刘勰的界定与分类,今天依然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并接受。典故可以表现为一个词语或短语,也可以表现为一句话、一句诗甚至一段叙述。简而言之,典故包括事典、语典两类。
一般来说,一个典故的意义,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典故最初生成时的意义;二是在文化传承的进程中典故被不断运用的意义,这个意义可能会产生一些变化,甚至会大相径庭;三是当下使用的意义。简单认识一个典故的意义,关注其当下使用的意义也能粗略理解,但要深入理解一个典故的意义,这三者是不可或缺的。一句话,理解典故,不能脱离具体的空间语境:生成的语境,历史中使用的语境以及当下运用的语境。
一个典故的生成,首先是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故事类的典故尤其如此,关羽疗伤的大段文字最终浓缩为“刮骨疗毒”四个字,甚或“刮骨”二字。比较而言,语言类的典故浓缩幅度没有故事类那么大,但也必须有此过程,如修齐治平,就是对《礼记•大学》中开篇一大段文字的凝练,见贤思齐背后还隐含着“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次,一个典故的最终形成,还需要一个意义逐渐明确、固定的过程。典故生成的最初意义往往具有多种思想倾向,在生成之后的话语实践中借助新的具体语境被反复陈述,倾向渐趋固定,意义逐渐明朗,由此被大多数学者认可并使用。关羽刮骨的典故可以指向受伤,可以指向疼痛,也可以指向勇敢无畏,而在文人的反复引用中,最终固定在了意志坚强、勇敢无畏的意义层面上。
因此,要深入理解一个典故,不但要理解运用典故时的具体语境,还需要了解典故生成与传播过程中意义变化的情况。如果说典故的生成是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那么对典故的理解与阐释就是一个由少到多的分析过程。在这方面,《平“语”近人》树立了一个典范。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根本、最持久的推动力。在他的一系列讲话、文章中,经常引用一些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古语,并与朴素、大众化的语言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话语风格。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曾明确提倡“不用典”,倡导文学革命,推行白话文。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并使用典故呢?
首先说明一点,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倡导的“不用典”,并非彻底排斥用典,而是反对拙劣的用典,意在构建一个以口语为基础的白话文系统。实践证明,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彻底隔断旧文化,经过改造的旧文化,反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资源。再者,典故尽管生成于古代,但并非一成不变地作为一种特殊的词汇群体而存在,随着汉语的发展,也有不少典故进入汉语一般词汇系统,成为现代汉语的常用词,而被人们广泛理解和接受。从最简单的层面而言,典故的存在,不但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而且在文本写作、语言交际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典故不仅仅是文学创作、论事说理的修辞手段,也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技巧、对话策略,同时它还是历史的一个个缩影,是复述和记忆一个民族过往经历、所思所想的关键词。从一定意义上讲,典故承载着传承历史、延续文化记忆的功能。因此,学习典故、使用典故也是在重温历史,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从此层面而言,学典、用典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
(摘编自王立群《典故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典故包括事典和语典两类,这是刘勰的界定与分类,今天大多数学者都认同并接受。
B.典故的意义,一般来说,包含最初生成时、在文化传承的进程中不断运用和当下使用的意义三个层面。
C.在典故生成凝练过程中,语言类典故相比故事类典故而言,浓缩幅度更大,更为简练。
D.不少典故进入汉语一般词汇系统,被人们广泛理解和接受,从而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3分)( )
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一般来说”“严格讲起来”等说法,语言严密,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
B.文章用“修齐治平”的典故,是为了论述语言类的典故也必须是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
C.文章用《平“语”近人》和胡适提倡“不用典”的事例对比论证了学习并使用典故的必要性。
D.文章先从典故的分类讲起,再阐述了典故的形成、理解方法和现实意义,论证层层深入。
3.辛弃疾善于借用典故来表情达意,请结合文中对事典和语典的相关论述,判断下列用典情况和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望物外逍遥之趣,吾亦爱吾庐”(《新居上梁文》),“吾亦爱吾庐”是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句子,表现出辛弃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B.“进退存亡,行藏用舍”(《新居上梁文》),表达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进退存亡”出自《易•乾•文言》。
C.《水调歌头(我亦卜居者)》上片末尾袭用孟郊《借车》中的诗句“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用夸张的语气调侃自己家境贫寒。
D.“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封狼居胥”借汉代霍去病的典故,表现了刘义隆渴望如先人一般建功立业的愿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9月,针叶林木浆价格上涨13%,阔叶林木浆价格上涨15%,整个夏天木浆价格上涨了三成。金九银十,这是传统的用纸旺季,太阳纸业、玖龙纸业、晨鸣纸业等多家公司宣布了价格调整,有的一个月上调了三次。10月以后,调价还在马不停蹄地进行着,纸张要大涨价了?
对纸张涨价的记忆,停留在两次环保事件。6年前,因为环保趋严,国家严控纸厂的废水排放,自2016年11月至2017年2月,国内各类纸张从一月一涨,到一周一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