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六校联考)高三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750字。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六校联考)高三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4年1月17日上午8:00—10:30
试卷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康德主义是根据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伦理学理论命名的。康德认为,人的行为应该以道德法则为指导,而且这些道德法则应当是普适的。他还认为,为了适用于所有理性生命,任何道德的最高原则本身必须基于理性。
康德以一个问题开始了他的研究:“在没有任何条件约束的前提下,什么是永远的善?”许多东西,像智慧和勇气,可以是善,但也可以以一种对人有害的方式被运用。康德的结论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条件约束的前提下,唯一可以被称为善的东西是“善良意志”。拥有善良意志的人往往会做善事,但“产生有益的结果”并不是使得善良意志是善的原因。善良意志本身就是善。即使一个人为了做善事而付出的努力落空了,甚至造成了伤害,其努力背后的善良意志仍然是善的。由于善良意志是唯一的具有普适性的善,理性的真正作用便是培养一种本身即是善的意志。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在“我们想做的事”和“我们应该做的事”之间犹豫不决的经历。根据康德的理论,“我们想做的事”是不重要的。我们所关注的应该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我们对于“应该”的观念被称作“责任心”。当一个具有责任心的人出于对某种道德规则的尊重,而以某种方式行事时,他会觉得他是不得不这样做的。那么,我们的意志应该基于道德规则的概念。行为的道德价值取决于其潜在的道德规则。因此,我们要能确定我们的行为是否基于某种适当的道德规则,这是至关重要的。
命令是理性支配意志的一种方式。命令有两种:假言命令和绝对命令。假言命令是形式上的条件规则。绝对命令是无条件规则:无论情况如何,该规则始终适用。对于康德来说,只有绝对命令才能成为道德规则。
规则功利主义主张实行那些如果人人遵循它就可使各群体得到幸福最大化的道德规则。它和康德主义都是基于规则的,并且这两种理论所得出的结论也有很大部分的重叠。然而,这两种理论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得出道德规则的。规则功利主义选择遵守道德规则,是因为它的普遍采用会使幸福得到最大化增长。康德主义者遵守道德规则,则是因为它和绝对命令是一致的:所有人都被当作目的来对待,而不仅仅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手段。换言之,规则功利主义看重行为的结果,而康德主义者则看重行为的动机 正义结果论看起来有点像规则功利主义,也有点像康德主义伦理学,但又不同于它们。 规则功 利主义希望将好处最大化,但是并不会考虑正义。 "正义结果论不会要求“通常不可知的好处”的最大化,并且也不会仅仅因为其能产生好的结果,就认可不公正的政策。 康德主义要求我们按照那些可以作为普遍规律的准则来行动。 但是康德主义不允许有例外。 在伦理学上,我们关心的是权利、义务和行为的后果。 正义结果论是义务论和结果论的混合系统。 如果权利和义务是不平等的,或者会带来严重的伤害,那么它们将会面临挑战,但通常它们都会作为规范的指导而被合理采用。 在考量结果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所有人都认同的价值观,因为我们想要建立的是我们可以公开公正倡导的政策。 每个人在相似的情况下都被要求去遵守它。 在这些普世价值观中,至少包括幸福、生活、能力、安全、知识、自由、机会和资源。
1.下列对康德及其伦理主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康德认为,理性使道德具有最大的普适性,理性的道德可以正确指导人的行为。
B.康德认为,不同于智慧和勇气,善良意志是绝对的善,它可以引导人们做善事。
C.根据康德主义,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必须摒弃个人欲念,完全按道德准则来行事。
D.康德认为,道德规则通过绝对命令来指导人们的行动,使人成为理性的产物。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康德主义无法解决“善因出恶果”的伦理难题,由此可见法律的存在是合理且必要的。
B.规则功利主义的主张能使人认识到:制定规则其实就是寻找利益相关方的最大公约数。
C.正义结果论重视公共利益而非个别利益,同时不会被公共利益所绑架而丧失道德立场。
D.在正义结果论的引导下,消弭争端成为可能,所以正义结果论比康德主义更加合理。
3.下列选项,与正义结果论的结果观不谋而合的一项是(3 分)
A.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礼记》》
B.君子和而不同。(《论语》)
C.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
D.国有常法,虽危不乱。(《韩非子》)
4.如果你是一个正义结果论者,你会如何评价康德主义对道德规则的态度?(4 分)
5.学校“模拟政协”社团正就“如何保障受资助贫困生在公示个人信息时的合理隐私权”的议题向全校同学征集提案,请你根据正义结果论的伦理决策方法拟出提案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武钢很近(节选)
范春歌
从小就知道武汉有个全国知名的武钢,由于它远在青山区,家中也无亲朋好友住那儿,因此在我心里一直是个遥远的所在。
1958 年,毛泽东主席亲临武钢一号高炉看出铁。那个年代共和国特别需要钢铁,我能想象这位共和国领袖见到铁水奔流、铁花四溅时高兴的样子。
1990 年的 2 月,我也站到了毛主席站过的炉台上,缘因市委宣传部组织多家媒体对武钢进行大规模集合报道。距毛主席视察武钢已过了三十二年,这座一号高炉还在使用。厂里说兴建新的高炉当然最理想,可一个炉子造价好几个亿,国家一下拿不出那么多的钱,铁厂只好大搞技术革新,延长了炉龄,改造了炉况,使它能满足后续加工能力。
但凡来到一号高炉的媒体,都会采访一位被誉为炉前铁人的劳模王水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