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合测评高三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4200字。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合测评高三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有定义说,细节是“文艺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我不太认可。在文艺作品中,细节有时会是“最小的”部分,甚至可能只是一个词。譬如《阿Q正传》中阿Q在发达之后买酒的细节,鲁迅用的只是一个词,“扔”,把钱扔至桌上,显示豪迈和发达了的粗犷;而在《孔乙己》中同样有一段孔乙己买酒的细节,鲁迅用的依然是一个词,“排”,表现一种具有紧张感的谨慎。但还有一部分细节,则是做得细致、紧密,具有回旋感和铺排感,充溢着不断叠加的细流——它就不能被看作是“最小的组成单位”,而是一个极有感染力量的内在组织,自身就有某种完整性。细节的“细”和“节”大约都不应忽视,它要求的是我们在某些重要的节点上,把叙述变成描述和“打量”,细致些,再细致些。
那么,我们在写作一篇小说的时候、在故事中需要一个细节的时候将怎样设计?这个细节在这里会更多地发挥哪一方向的作用?对小说的呈现能有何种裨益?
随类赋形,依然是设计细节的时候要重点考虑的。我们所设计的细节要与故事发展、事件环境、人物性格、人物的处世方式和见解紧密相联,要“量体裁衣”,要符合故事开始前设定的逻辑原则,“接受它的必然后果”。同样是买酒,阿Q的买和孔乙己的买是不同的,是完全不能混淆的,这里的细节设定是根据人物性格、心理和习惯来做出的;刘姥姥进大观园看到自鸣钟的那个细节也只能“专属”于她,换给林妹妹、晴雯、赵姨娘甚至焦大,都是不行的,不合适。林黛玉的葬花一节,那个细节也具有强烈的“专属”性质,如果我们试着将它换成大观园里另外的姊妹也是不行的,尽管有些人与她经历、见识大抵接近。
唯适性——细节在一部小说里的一次性使用——也是我们要顾及到的。在谈论小说故事结构的时候我们也曾特别地谈过,唯适性原则是小说的每一设计中都需要遵守的原则之一,它保证故事的新颖和独特。
细节之“节”,它需要安排在重要的、关键的节点上,这里的“节”需要重视。之所以使用细节,就是试图让故事在重要的、关键的点上有所突出,有所凝滞,从而带来情感的打动和对人物命运的审视。是故,选择在哪些点上做细节、做足细节是我们要认真考虑的,它很重要。在一篇小说中,一般而言需要设置细节的点应当会有多处,甚至数十处,上百处(针对于长篇),在将细节做细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仔细掂量,它们之间的对比和平衡,哪些需要在突出的基础上更突出些,要有强、次强、弱等不同的用力。我想我们需要知道,平均用力一定是写作的大忌,如果我们将一篇小说中的细节做得同样壮硕或者同样干萎也是不可取的,
“对小说讲述、故事发展和建立高潮有裨益,对形成情感涡流有裨益,对人物形象塑造有裨益”,这里的“裨益”性也是我们在细节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的,甚至是第一考虑——否则我们要细节干嘛?细节,一定是小说值得仔细打量、值得反复思忖和值得不断回味的重要的点,是其中被线串起的珍珠。好的细节就如同是故事的眼睛。有用,有效,同时又是“最佳表达”,是小说细节设计的关键所在。一般而言,诸多作家在细节的有用有效上做得都是不错的,但在“最佳表达”上,则常有匮乏。而它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细节是“最小的组成单位”一说,作者并不认可,他认为细节是细致、紧密,具有回旋感和铺排感的“内在组织”。
B.作家设计细节时,应该考虑它与故事发展、事件环境、人物性格、人物的处世方式和见解的紧密关联,要“量体裁衣”。
C.合理使用细节,能够让故事在关键的点上有所突出,有所凝滞,从而打动读者的情感,引起对人物命运的审视。
D.细节是小说值得仔细打量和反复思忖的重要的点,好的作家一定会认真设计细节,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细节是根据人物性格、心理和习惯来设计的,这个细节就会具有强烈的“专属”特性,不适合用于其他人。
B.细节不仅要做细,还要掂量细节之间的对比和平衡,不可平均用力,这个原则和写作中的详略安排是相通的。
C.一些作家在“最佳表达”上常常做得不够好,能否“最佳表达”往往成为判断一部小说好坏的关键评价标准之一。
D.在设计细节时,作家往往会从情节设计、人物性格乃至细节的新奇感和象征性等方面综合考虑,一般不会只考虑单一向度。
3.下列四个例子,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莫泊桑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谈论于勒时的几处语言描写和见到于勒时的神态动作描写。
B.鲁迅小说《祝福》中开头对“祝福”风俗的描写和结尾对“祝福”之夜鲁镇“爆竹声联绵不断”等景象的描写。
C.施耐庵小说《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中“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正下得紧”等环境描写。
D.卡夫卡小说《变形记》中已经变成了甲虫的格里高尔如何使用腿和上下颚来给父亲和主任开门的动作描写。
4.材料第六段建议有志于写作的人要建立比较阅读的习惯,请据此归纳,在平时学习探究中,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比较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4分)
5.从读者角度看,有些细节让人一看就过目难忘,这些细节有哪些明显的外在特点?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吊庄动员会
西海固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地区,十年九旱,年降水量只有300毫米左右,蒸发量是降水量的10倍,自然条件恶劣,是“人行百里不见水”的死亡地带,清左宗棠称其为“苦瘠甲天下”之地。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大约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组织西海固地区的贫困农民,分批迁移到宁夏北部的易灌溉但尚处于未开垦状态的荒滩区,再造一个“塞上江南”。由于当地农民把农忙时节在庄稼地附近挖的洞、搭的窝棚等临时住所叫“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