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0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2/26 8:21:0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31430字。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 本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3. 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六经构建了一个作为中华文明之正典的“文本世界”。就起源而言, 六经最早称为六艺,六艺皆史,其字面内容以三代政教实践为主体,上及尧舜,下至孔子所处的春秋鲁国。六艺之所以能由史而被符号化为“六经”,与孔子被符号化为“圣”者,是同步化过程。 虽然六经记述的是历代君主的治理实践,但其隐性主体则是圣人。《春秋》之所以被符号化为经,并不是因为它以鲁国视角所记载的事件或人物,而是因为记者。史官书写的《春秋》与孔子所作之《春秋》,所载之事并无本质区别,经之所以为经,并不在于所记之事。在“文”上,史官所记者为史,孔子所作者为经,其关键在于孔子通过鲁史所记之事确立了 “义”,这“义”并非一般性的道义。《春秋》所立之义,与“王者之迹”关系甚大:《诗》之所以为《诗》在于它是王化之踪迹,而《春秋》则是天子失官、王化之迹熄灭后,圣人所立之义。
  春秋时代,统治者不再是垄断通天权的君巫合一者,而是作为 “人爵”的世俗君主; 同时, 一个“精神性的天下” 出现并与 “政治性的天下” 区别开来,“圣”被归属于“天爵” ,成为精神性天下的担纲主体。“圣”者是有德而无位的“无冕之王”、精神领域的“王者”。  《郭店楚简•五行》谓“闻而知之, 圣也。 圣人知天道也”,圣的根本特征是知天道,因为知天道,所以对秩序具有开创性能力,“作者之谓圣”( 《礼记•乐记》)。“圣”虽具有立法者( “作者” ) 的定位,但其所确立的不再是某一具体社会内部的礼法, 而是一方面以其自身生命存在挺立人极,其生命存在成为人之所以为人之原理的饱满性展现;另一方面,圣人基于人性的理解而确立文明秩序的基本原理,落实到“六经”所构筑的文本世界,后者内蕴超越具体社会和特定时代的普遍道义和秩序原理,其核心仍然是天下秩序,只不过它是以圣人为担纲者的“精神性天下”,它一方面回应人的安身立命问题,另一方面提供检讨“政治性天下”的尺度和判准。以六经的圣者之法检讨、反思具体社会的一王一代之法,这才有《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史记•太史公自序》) 所据之“义”,这恰恰是王官旧史所不具备的。
  王官之六艺经由被符号化为圣人的孔子的改造,发生了由史而经的转化。孔子被符号化为圣人,其人格被视为“天地之德”的充分体现。如果说“圣”之“德”与天相通, 那么,  “经”则是“圣”之“文”,“文”则是“德”的客观化表现。由此,六艺成为六经,孔子构筑的六经文本世界,被视为一种神圣性空间,它超越了具体社会和特定时代,是百世之法,而非一代之法。正如王夫之说:“法备于三王,道著于孔子。 ”
  在天子失官、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失序状况下,孔子及其后学致力于从精神与教化领域确立秩序。六经所记载的虽是一个民族及其代表人物探寻秩序和意义的历史,但经由“圣”的解释转化,则成为超越具体社会与具体历史的形上之“道”,这“道”意味着文明与秩序之原理和方向。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六艺皆史,其史料主体是从尧舜至春秋鲁国的政教实践,后经由被符号化为圣人的孔子的改造,六艺也由史而被符号化为“六经”  。
  B. 圣人之所以被视为“圣”,是因为他“知天道”,不仅确立了具体社会内部的礼法,而且确立了文明秩序的基本原理。
  C. 六经记载了汉民族及其代表人物探寻秩序和意义的历史,但经由孔子的创造性解释转化成意味着文明与秩序之原理和方向的“道”。
  D. 六经并非封闭而一成不变,它在历史中总是通过不断解释而开放自身,每个时代的解释者都可以引入其体道经验而开显新的六经。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六经作为中华文明正典的文本世界,不仅有王者之史,更有圣人之义,而六经之所以能成“经”,关键在于后者。
  B. 春秋时代的人君不仅拥有一个“政治性的天下”,还拥有一个“精神性的天下”,后者可以用来评判和检讨前者。
  C.“圣”与“经”两大符号的共构使“经”成为“共识性中心”,也使六经的文本世界被视为向历代圣贤人格开放的神圣文本空间。
  D. 六经是中华文明的根基,蕴涵着中国人的秩序原理,但只有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在应对当今众多问题上彰显活力。
  3. 下列名言中可引证第三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战国末学者韩非子
  B. 固贵约六经之旨,而随时撰述以究大道也。——清代史学家章学诚
  C. 经名始自孔子,经学传于孔门。——中国近代经学家皮锡瑞
  D. 道非一家之私,圣贤之血路,散殊于百家。——明末清初经学家黄宗羲
  4. 全文内容丰富,但其实是对两个核心问题的依次阐释,试概括这两个问题。  (4分)
  5. 有同学认为六经只是先秦的文化,距今数千年,在今天已没有学习的必要。读了本文,你将用文中的哪些观点反驳他?  (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三千里江山(长篇节选)
  杨朔
  这当儿,正有一列重车从鸭绿江北开到南岸,向着前线奔跑。 司机房两边挡着防空帘,帘缝里探出个头,向前瞭望着。 月色昏糊糊的,照见这人的脸精瘦精瘦。这是线路指导禹龙大。
  吴天宝坐在司机位子上,望望水表,又望望汽表,慢慢提高手把,动轮转得越来越欢。车子摇摇晃晃的,不用手也摸得出这片国土浑身所带的伤疤。车上不但有反坦克弹,还有大坦克呢。开车前,吴天宝围着车不知打了几个转,心里直发痒,好想掀开雨布,拿手摸摸那些大坦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