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第一学期浙江省浙派联盟1月第一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2/27 5:36:2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5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270字。

  绝密★启用前
  2024届第一学期浙派联盟1月第一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7页,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 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
  中和之美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主体德性精神的强调,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视,都有独到之处。 特别是对高尚人格的极力推崇,对艺术生命的高度重视,对艺道合一的不渝追求,都表明了中和之美是一种重德尚情、崇艺重生、强调和谐的普遍的和谐观,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性质和朴素的辩证精神。 作为一种思想原则、方法论原则和普遍和谐的人文精神,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仍可能在某些方面提供极为宝贵的启示。 尤其在21世纪,人类面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谐原则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
  从当今世界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对我们的启示是,重视人自身的人文教化和塑造,重视高尚人格和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仍然是现实人生价值取向的目标。 从当今世界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来看,传统的审美和谐观也可以启示我们,在现实的入世精神与欢快、和谐、悦乐的心理状态之间保持和谐统一,在审美世界和功利世界之间保持协调统一。 从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来看,人与万物是同类、同体,是平等的,更应该建立一种和谐关系。从当今世界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也有助于西方当代文化矫正自己逻各斯中心主义[注]的弊端,同时也有助于中国人走出单纯的西学东渐的心理惯性,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给予现代的解读,从而使世界文化可以分享我们的民族智慧。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中和之美作为古典主义的思想体系,作为美学观毕竟有偏狭的一面。 它过于单调、平淡,过多地将人的情感束缚于理性之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情感节制,使得古典艺术缺乏大悲大喜的情感宣泄和最尖锐的对抗冲突。 就此而言,它实际上又是处在精神重压之下的知识分子的一种自我安慰、自我陶醉。 作为一种人格理想、社会理想,它过于强调安命乐天、随顺世态、守中居正,易导致民族性格保守的一面。 因而它并不具有直接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 充满矛盾、充满冲突的新时代需要建立新的审美观。 西方早在18世纪就已经抛弃了古典主义的以和谐美为特征的美学观而接受了以崇高为特征的美学观。 而我们却步履维艰,直到 20 世纪初才开始缔造新的审美观,而且这种建构至今仍没有完成。 因此,必须否定古代和谐的狭隘性和强制性,必须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古代和谐面向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
  (摘编自王祖龙《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及其现代意义》)
  材料二:
  要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就要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与趋势,祛除其中所含的政权中心主义和道德中心主义思想,把它的基点移置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之上。 “中和”的社会应该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条件,只有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中和”才具有现代意义。
  由此出发,中庸之德就应该表现为个体对完美人格的追求。 孔子对君子德才的要求,可以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 中和之美应该有利于这种人格的实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和之美呈现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秉持独到的普遍的和谐观,凸显强烈人文关怀性质和朴素的辩证精神。
  B. 中和之美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仍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
  C. 中和之美有其偏狭的一面,过于单调、平淡,使得古典艺术缺乏大喜大悲的情感宣泄和最尖锐的对抗冲突。
  D. 中和之美在个体独立、个体自觉与自主、多媒体艺术等方面回归到审美本位,必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能帮助国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从现代角度进行解读,从而使世界文化可以分享我们的智慧。
  B. 作为古典主义思想体系的中和之美并不具有直接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因此我们所处的新时代需要建立新的审美观。
  C. 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和趋势,把中和之美的基点移置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之上,能够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时代意义。
  D.  中和之美遵循整体审美效果的原则,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艺术的最佳感染力,从而来实现人们各种政治经济目的。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中和之美”的一项是(3 分)  
  A. 园林艺术经常会使用到雕花镂空的门或窗,让门窗对面的风景若隐若现,似见非见,展现出了虚虚实实的景致,颇有意趣。
  B. 罗丹的雕塑《巴尔扎克》,展示了披裹着睡袍的巴尔扎克,他头发蓬乱,昂首凝思,生动表现了他创作时的骄傲、狂喜和沉醉。
  C.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借助现代媒介技术对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进行了意境还原,让不同的艺术门类实现了完美结合。
  D. 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篇尾,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焦仲卿“自挂东南枝”,二人双双殉情,却在死后化为了鸳鸯。
  4. 请简要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上的关联。 (4分)
  5. 请结合材料,谈谈怎样实现传统文化“中和之美”的现代转化。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又一个“狙击兵岭”
  魏巍
  常言说,“响鼓不用重槌敲”。  自从团政委点出三连的问题之后,郭祥就立时召开了支委会,首先对自己打大仗的思想进行了自我批评。接着对“怕捅马蜂窝”的思想,也捎带着给了几炮。 随后经过研究,选出了本连的特等射手,组成了步枪组、机枪组,还有六○炮和祖国新来的无座力炮合编的冷炮组,区分了地段,划分了责任。 第二天,狙击活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大家都憋足劲,要向“狙击兵岭”看齐。
  果然不出所料,狙击活动遭到了敌人强烈的报复。 又是飞机,又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