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0470字。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
本卷共四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规定用笔将所有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熊猫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是自然界“适者生存”的典范,其最重要的生存适应就是对食物的适应。为了吃竹子,大熊猫的付出可谓艰辛。
食肉目兽类腕部都有桡侧籽骨,唯有大熊猫的桡侧籽骨明显增大,充当伪拇指,可以形成对握来抓取竹子,对摄取竹子起到关键作用。虽然始熊猫的伪拇指化石显示出简单伸长的形态,但与现生大熊猫伪拇指末端向内急剧弯曲仍有很大差异,这种末端弯钩的形态才是适应摄竹行为的真正改变。
本来是肉食动物的大熊猫为什么转变了饮食习惯,爱上了竹子呢?研究发现,大熊猫在演化过程中丢失了可帮助动物分解肉类中蛋白的消化酶编码基因和味觉受体蛋白质的编码基因,这使得它们无法感知肉类氨基酸带来的美味。也就是说,竹子和肉的味道对于大熊猫来说并无差别。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改变使大熊猫彻底退出了与其它肉食动物的竞争,转而选择风险小、成本低的竹子为食(竹子几乎占到其食物构成的99%),偶尔才去捕猎鸟类和啮齿类动物。
从食肉到杂食,再到食草,大熊猫仍然保留着食肉动物的传统消化系统,即消化道短而直,没有发达的盲肠,不具有分解纤维素、木质素的酶。竹子虽是草本植物,但木化程度较高,所以大熊猫的身体主动做出了一些调整,如口腔黏膜、食道中分布的黏液腺和肠道分泌液的杯状细胞等。黏液可以保消化道不被粗糙尖锐的竹子损伤,丰富的肠壁绒毛可以扩大营养吸收面,而丰厚的小肠肌肉能够满足熊猫“多吃快排”的要求,以克服竹子消化吸收难的问题。对于竹笋,大熊猫来者不拒。春末夏初,竹笋的淀粉和半纤维素含量均高于竹叶,且适口性好、含水量高,因此野外大熊猫存在“撵笋”的现象,从低海拔吃笋一路吃到3500米海拔。它们拼命吃竹笋,每天多达50-60公斤,肠道中的丁酸梭菌也随之增加,以促进竹笋中粗纤维的降解消化,而丁酸梭菌的代谢物丁酸盐还能增加脂质生成。所以在吃笋的季节,大熊猫的体重往往会显著增加以积蓄能量,为繁育下一代做准备。
大熊猫披着厚厚的黑白外衣,顶着大大的黑眼圈,搭配竖立在头顶的黑耳朵、圆滚滚的身体、短粗的黑色四肢,自带萌感,但其实这些都是演化赋予它的“盔甲”。
研究发现,大熊猫身体的白色是为了方便隐匿于雪地或阳光下,黑色则有助于隐藏在阴影中,从而不易被捕食者发现,黑眼圈和黑耳朵还可以用来恐吓捕食者。在其可爱的外表下,隐藏着猛兽的利爪、轻松碎竹的咬合力、一下拍死豺狼的掌力、11秒多的百米速度、站直可达一米八的身高。因此,大熊猫的真实内核是“猛”而不是“萌”。
网上流传的一些热门视频中,大熊猫连续打滚、疯狂晃树、惊险的坠落和从容的爬起,其实都是实力的体现。大熊猫四足行走,坐姿食竹,取食前又需要低头用嘴叼起,使其脊柱发生了特殊变化,柔韧性和弹性更好,所以能够做出卷起身体“打滚”、高空“坠落”等专属动作。大熊猫后背皮毛中的松泡髓质层囊泡比北极熊的更大更蓬松,既能保暖又能缓解坠落的冲击力,如同安全气垫,再加上皮下厚厚的脂肪,也许它摔跤真的不太痛。
总之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大熊猫的“萌”只是表象,“猛”才是实质。接二连三的大熊猫伤人事件应该使人警醒,不要妄图与动物园内的大熊猫亲密接触。当前,如何饲养管理大熊猫备受关注,但如果大家期望把大熊猫当作“萌宠”来饲养是坚决不可取的,符合大熊猫生物学特性的饲养方法才值得推广和借鉴。
最后想说的是,大熊猫生存至今并不是为了取悦人类,我们应该把它当作终将回归竹林的“隐士”。也许,跟大熊猫不远不近的距离,互不打扰,才是与大熊猫及其他野生动物共存的最好方式。
(摘自2023年8月2日《北京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野化放归是复壮和重建大熊猫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对保护大熊猫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等,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成效明显。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从上世纪七八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生大熊猫为适应摄竹行为,伪拇指末端向内急剧弯曲,与始熊猫的伪拇指化石显示的形态有较大差异。
B. 大熊猫的传统消化系统不能很好地解决食竹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为此,大熊猫的身体主动做了一些调整。
C. 在吃笋的季节,大熊猫会拼命吃笋,为促进降解消化,肠道中的丁酸盐会随之增加,这有利于生成脂质。
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不同程度地谈到了人类和大熊猫相处的问题,但材料一强调共存,材料二则侧重保护。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熊猫自带萌感的长相带有欺骗性,频发的大熊猫伤人事件提醒人们,“猛”才是它们的真实内核。
B. 秦岭、岷山等六大山系虽然为大熊猫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但同时也加快了濒危小种群消失的速度。
C. 将野化培训后的大熊猫放归到野外濒危小种群,不但可以降低种群灭绝风险,还可以实现种群复壮。
D. “母兽带仔”培训,是熊猫中心的创举,有利于圈养繁殖的熊猫幼仔学习在大自然中的基本生存技能。
3.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一所讲大熊猫特点的一项是( )
A. 天真憨态奇,腹藏竹与机。
B. 历来素食进,体憨身心敏。
C. 未共恐龙灭,非关造化功。
D. 太极初分判,缁章垂皓质。
4. 材料一分别用“撵笋”和“隐士”来写大熊猫,请简析其作用。
5. 综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人类应该如何正确保护大熊猫。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张冠李戴。原文说“肠道中的丁酸梭菌也随之增加,以促进竹笋中粗纤维的降解消化,而丁酸梭菌的代谢物丁酸盐还能增加脂质生成”,可见,为促进降解消化而增加的是丁酸梭菌,而不是丁酸盐。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饿
萧 红
“列巴圈”①挂在过道别人的门上,过道好像还没有天明,可是电灯已经熄了。夜间遗留下来睡朦朦的气息充塞在过道,茶房气喘着,抹着地板。我不愿醒得太早,可是已经醒了,同时再不能睡去。
厕所房的电灯仍开着,和夜间一般昏黄,好像黎明还没有到来,可是“列巴圈”已经挂上别人家的门了!有的牛奶瓶也规规矩矩地等在别的房间外。只要一醒来,就可以随便吃喝。但,这都只限于别人,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