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年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260字。
甘肃省张掖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年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意与境的交融有三种不同的方式。
一是情随境生。诗人先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生活中遇到某种物境,忽有所悟,思绪满怀,于是借着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在古典诗歌中这类例子很多,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那闺中的少妇原来无忧无虑,高高兴兴地打扮了一番,登上翠楼去观赏春景。街头杨柳的新绿忽然使她联想到自己和夫婿的离别,这孤单的生活辜负了大好春光,也辜负了自己的韶华,她后悔真不该让夫婿远去了。这少妇的愁是由陌头柳色触发的,又是与陌头柳色交织在一起的。这是诗中人物的随境生情。诗人自己随境生情,达到意境浑融的例子,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情随境生,这情固然是随境而生,但往往是原先就已有了,不过隐蔽着不很自觉而已。耳目一旦触及外境,遂如吹皱的一池春水,唤醒了心中的意绪。若没有触景之前感情的蓄积,就不会有触景之后感情的迸发。所谓情随境生也还是离不开日常的生活体验的。
意与境交融的第二种方式是移情入境。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着对物境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客观物境遂亦带上了诗人主观的情意。葛立方《韵语阳秋》说:“竹未尝香也,而杜子美诗云:“雨洗娟娟静,风吹细细香。”雪未尝香也,而李太白诗云:“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李杜诗中的香竹、香雪,显然已不是纯客观的存在,诗人把自己的感情移注其中,使它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具有浓郁的诗意。
诗里移情入境的例子很多,如李白:“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待酒不至》)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长相思》其一)柳永:“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赠别》)辛弃疾:“红莲相倚浑如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所谓“情随境生”,是指诗人原本没有这种情感,但生活中的某种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某种情感。
B.所谓“移情入境”,是指诗人带着某种强烈的情感,而客观景物也带有这种情感,从而达到了统一。
C.所谓“物我情融”,是指世间万物本身就带有某种情感,而诗人又善于体贴这种情感,从而物我相融。
D.没有象就没有境,所以“境生于象”;而由象生成的境,是生成境的象的升华,因此“境超乎象”。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诗歌中,有的作品写出了诗人情意随客观物境的转换而变化的过程,这就是说诗人能体贴物情,物我情融。
B.“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说明诗人心中早有某种情感,只是原来没有自觉。
C.曾皙侍坐,借着对物境的描述来表达自己的情志,移情入境,意与境融,他的话虽不是诗,但已带有浓郁的诗意。
D.情胚与景媒交融契合产生诗的意境,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传统,中国人借柳以示惜别,外国人就不一定如此。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情随境生”的一项是( )(3分)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C.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D.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4.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5.中国古代诗歌“境超乎象”,有的意境形成借助意象的比喻或象征,有的意境形成不借助意象的比喻或象征,请分别举例并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迎春花开
田光明
程宏发是企业家。去年,他返乡投资创办了现代综合农业开发公司,种植花木、果蔬,发展生态农业。今年,为了家乡经济发展,公司扩大规模,他又与镇政府签订了合同,征用红岭小学的校园。
程宏发手拿盖有镇政府红印的合同,来校园里准备施工,却被看守校园的校长王文治骂出了门。王文治是程宏发的启蒙老师,他骂学生理直气壮。他当了三十年的校长。
三年前,红岭小学撤了,教师们被分流,留下了空空荡荡的校园。王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