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七市州2024届高三年级3月联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0470字。
湖北省七市州2024届高三年级3月联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0页,23 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文学景观,指的是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自然和人文景观历来备受欢迎,而文学景观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当代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学界既有学者从宏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的理论建构,也有不少学者从微观层面具体分析一地一城的文学景观或者一个朝代一种文体中出现的文学景观,而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则鲜有论及。
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从形成因素考察,一个文学景观的生成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名篇效应、名人效应和叠加效应,当然也存在两种或三种效应的综合体。所谓名篇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比如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人尽皆知。名人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蜚声中外,正如明代袁中道说:“名人托迹之地,江山千载犹香”。比如眉山的三苏祠,是历代文人雅士游赏之地,凭吊之所;又如,惠州西湖本名丰湖,后因苏轼贬惠州时所写的《赠昙秀》诗称其为西湖,之后才盛传其名。而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 面对文学景观,是文学的元素首先激发了观赏者丰富的历史与地理的想象,唤醒了他们曾经的记忆,鼓荡起他们心中的情感,中国境内著名的文学景观无不具有这样的功能。比如岳阳楼,先由唐代诗人李白赋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后定名,继之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明代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等,岳阳楼的大名历久弥新。还有一些文学景观是名人名篇的综合效应,或其他两至三种效应的综合体现,情况较为复杂。比如宣城的敬亭山本来声名不显,后因谢朓的《游敬亭山诗》以及李白在《独坐敬亭山》诗中提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著称。由此可见,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催生了文学景观的形成并不断丰富文学景观的内涵。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在当代受人们的广泛关注。
B. 尤侗说的“文章亦凭山水以传”,说明了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
C. 岘山诗篇 创作传承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文学景观促进了古典文学的传承与传播。
D. 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有重大意义,这样可以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前学界多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本文则关注文学景观和古典文学的关系。
B. 叠加效应是指先生成文学景观,在后人的不断题咏之下形成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的效应。
C. 原本无名的敬亭山因谢朓和李白的诗而著称,可以视为名人效应和叠加效应等的综合体现。
D. 文学作品凝固成集体记忆时,它就能不断得以传播并在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说明“名篇效应”的一项是( )
A.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因张继 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成为姑苏的象征之一。
B. 沈园因陆游、唐婉美丽而悲惨的爱情故事独具浪漫色彩,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寻觅爱情的足迹。
C. 崔颢写出《黄鹤楼》之后,吸引着李白、贾岛、陆游等诗人不断歌咏,这些诗篇使黄鹤楼誉满神州。
D. 杜甫曾短暂安居成都浣花溪草堂,并于此作《客至》等诗,直到今天杜甫草堂仍引无数人前来观游。
4. 下列关于文学景观和古典文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共生共长,而且两者相互推动。
B. 文学景观因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而催生且不断丰富内涵。
C. 文学作品可再现景观,这让它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
D. 古典文学使文学景观成为某地的地域象征、文化符号。
5. 岳阳楼作为著名的文学景观,激发了杜甫丰富的想象,唤醒了他的记忆,鼓荡了他的情感,请结合材料分析杜甫《登岳阳楼》中的“想象”“记忆”和“情感”。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错,根据原文“文人通过自己的书写将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在后人的追慕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再现了景观的面貌和发展、演变”可知,表述的是文学作品凭借文学景观来传承,而非“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它就能不断得以传播并在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错,由原文第三段“这些文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在当代受人们的广泛关注。
B. 尤侗说的“文章亦凭山水以传”,说明了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
C. 岘山诗篇 创作传承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文学景观促进了古典文学的传承与传播。
D. 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有重大意义,这样可以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前学界多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本文则关注文学景观和古典文学的关系。
B. 叠加效应是指先生成文学景观,在后人的不断题咏之下形成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的效应。
C. 原本无名的敬亭山因谢朓和李白的诗而著称,可以视为名人效应和叠加效应等的综合体现。
D. 文学作品凝固成集体记忆时,它就能不断得以传播并在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说明“名篇效应”的一项是( )
A.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因张继 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成为姑苏的象征之一。
B. 沈园因陆游、唐婉美丽而悲惨的爱情故事独具浪漫色彩,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寻觅爱情的足迹。
C. 崔颢写出《黄鹤楼》之后,吸引着李白、贾岛、陆游等诗人不断歌咏,这些诗篇使黄鹤楼誉满神州。
D. 杜甫曾短暂安居成都浣花溪草堂,并于此作《客至》等诗,直到今天杜甫草堂仍引无数人前来观游。
4. 下列关于文学景观和古典文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共生共长,而且两者相互推动。
B. 文学景观因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而催生且不断丰富内涵。
C. 文学作品可再现景观,这让它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
D. 古典文学使文学景观成为某地的地域象征、文化符号。
5. 岳阳楼作为著名的文学景观,激发了杜甫丰富的想象,唤醒了他的记忆,鼓荡了他的情感,请结合材料分析杜甫《登岳阳楼》中的“想象”“记忆”和“情感”。
【答案】1. B 2. D 3. A 4. D
5. ①记忆:“昔闻洞庭水”表明因前人对洞庭水和岳阳楼的吟咏诗文,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唤醒了诗人的记忆。②想象:“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体现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激发了诗人丰富想象: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③情感:“亲朋无一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前的壮阔景象鼓荡起诗人关于自己身世遭遇和国家人民生存状况的无限感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错,根据原文“文人通过自己的书写将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在后人的追慕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再现了景观的面貌和发展、演变”可知,表述的是文学作品凭借文学景观来传承,而非“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它就能不断得以传播并在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错,由原文第三段“这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