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2023-2024年度高三第二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3380字。
陕西省榆林市2023-2024年度高三第二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历史的政治史属性是从社会史长期演化而来的。长达千年之久的商周,作为部落制联盟,社会史属性显著;但西周是典型的“天子诸侯制”,“周天子”这一称谓意味着“大一统”政治思想端倪初现。东周中500多年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几乎相当于罗马帝国之后城邦国家林立的欧洲,其总体性历史是社会史属性的,但先秦诸国中主流政治体所追求的以及诸子百家争鸣的,其实都是治国理政的政治思想,因此看起来是杂乱无章的社会史,其实是线索清晰的政治史或国家史。这就为“周秦之变”,即从周朝的“天子诸侯制”转变为秦汉时期的“天子官僚制”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而秦之后中国进入“国家”时期,其历史自然是政治史。
治世与乱世的历史统一于大一统国家史的历史逻辑,决定了中国人关于政治的认识是确定的。政治或国家是用来干什么的,在轴心文明时代,中国人和古希腊人似乎心有灵犀,都是为了实现一种理想的秩序,如柏拉图所谓的哲学王治下的“理想国”,但共同体的多统性则很难实现“理想国”。与之相对,周王朝开创了大一统的天下秩序,中国人首先是在大一统的治体意义上论政的。正如董仲舒所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大一统的秩序首先需要“正名”,“名正而言顺”,以获得统治的正统性。“正名”之道从殷商之“天命”、周朝之“德行”再到先秦之后的“民心”,这是政治的正统性所在。民心政治必然要以民为本。先秦表述为民本思想,诸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秦汉之后的约两千年中国史中,民本思想一以贯之。这一赓续至今的历史恰恰说明了民本思想与生俱来的现代性。民心政治必然行“仁爱”之政。孟子说“仁者爱人”,仁意味着将个体纳入共同体之中。“为人君,止于仁。”国君行“仁政”的目的是要达到全天下的仁和一体。
如果大一统是一种理所当然的状态,民心是实现大一统的思想基础,致治则是民心政治的实践基础。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致治的政治经济学。管仲治齐的《轻重》,商鞅治秦的《商君书》,就是今人所说的政治经济学思想,被后人描述为“政策决定论”。比较而言,古希腊与罗马时期几乎没有治理思想。至于欧洲的政治经济学,即古典政治经济学,则是17世纪的事了。
“大一统——民心——致治”,大致构成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逻辑或者国家理论。大一统是国家之体,民心是政治价值观,致治是重民的政治方法。各个时期的政治无不以大一统秩序为宗旨,本着民心思想,使得政事得到有效管理,国家得以有效治理。外交是内政的延续,这同样适用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分析。对内是以仁爱、民心为基础的大一统政治,对外则是天下大同、天下为公、天下一家的“公家秩序”。对外行为原则可以称为“孔子改进”,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对于可能只让少数人获益的零和博弈式的“帕累托改进”,“孔子改进”则是一种双赢的行为范式。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孔子改进”的政治实践。为此,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主张各方共赢也是“孔子改进”原则的实现。
(摘编自杨光斌、李欢《国家史中的政治认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与罗马帝国之后的欧洲有着相似的社会史属性,但彼时二者主流政治体的理政追求不同。
B.在中国的历史演化过程中,社会史与国家史有着明确的分界,秦以前为社会史,秦代起诞生了政治史。
C.民本思想与生俱来具有现代性,这一赓续至今的治国理念自先秦时期被提出以来,已经在中国传承了数千年。
D.管仲的《轻重》等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已经蕴含着政治经济学思想,这比欧洲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还要更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逻辑。
B.文章多处引用儒家名言,既证明了观点,也客观反映出儒学思想在中国国家史上的影响力。
C.文章使用了较多的学术专业名词,又用浅易的语言进行论述,具有深入浅出的鲜明特色。
D.文章在论证大一统、民心、致治等中国国家治理特点时,都是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下进行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实现一种理想的秩序。
B.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时期,中国虽处于分裂和内乱阶段,但历史本质上仍属于政治史。
C.柏拉图的“理想国”在多统性的西方社会很难变为现实,只有在中国的政治史中才可以实现。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对“孔子改进”行为范式的政治实践,具有合作共赢的时代价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非遗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有效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讲好非遗故事,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武术、榫卯、龙舞、皮影戏……打开一些海外社交媒体网站,在中国文化专题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视频产品热度居高不下。2022年6月,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发布的报告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