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2024年高三年级适应性考试(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5180字。
贵州省贵阳市2024年高三年级适应性考试(二模)语文试题
2024年4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报名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侗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自己的语言——侗语。在侗族人聚居的侗乡里,侗族人往往出生没多久就开始学唱歌。侗族有句俗语“饭养身,歌养心”,可见在侗族人的心中,唱歌和吃饭同样重要。侗族人认为吃饭是养活身体的活动,而唱歌是养活心灵的活动。
信仰音乐的侗族人爱唱歌,将唱歌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劳动中,侗寨到处洋溢着洪亮的歌声。侗族大歌的内容,不仅涉及侗族地区的自然风物,也包括侗族社会的历史、生活、生产等多个方面。唱歌不仅是日常的休息和消遣,也是侗族人用来记事的重要工具,在各种节气、特殊仪式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比如在民族节日的时候唱歌表示欢庆,以歌为礼迎送宾客;在祭祖时唱歌表示对祖先的缅怀;在需要致哀的场合唱歌以抒发悲伤的感情;当生活中发生了冲突和矛盾,用唱歌来化解;在劳动中感到疲劳,用唱歌来缓解,为劳动者鼓劲。他们用歌唱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这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也利于传播侗族的民族文化。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歌队演唱的声部合唱歌曲。《三江县志》记载,19世纪初期已有了侗族表演唱歌。唱法是按组互和的,喉音佳者如果唱反音的话,形成的效果就是众声低而反音独高,所以会格外的动听。唱高声部的嗓子好的人会成为歌手,即侗族大歌队中的“塞嘎”,而唱低声的当控制音量,以达到与高声部的和谐统一。侗族大歌属于支声复调音乐,一领众合,它的和声与织体独具特色。低音声部通常先是承担着演唱主旋律的任务,继而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声音模拟阶段,在这个时段中往往还会有一个拖着固定低音的拖腔声部。而高平和调声部则因为是支音复调式,使主调式听起来具有装饰性,进而产生了层次丰富的效果,从而给人带来一种丰富精彩、同时又至纯至关的艺术感受。
(摘编自黄柯瑕《侗族大欧的文化生成性解读与艺术特征》)
材料二:
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无固定曲谱的民间合唱艺术,以模拟自然界的声音为特色,如高山流水、鸟叫虫鸣。其结构一般分“果(组)”“枚(首)”“僧(役)”“角(句)”四大部分。大歌的合唱形式和传统合唱形式不同,领唱和众唱相结合,采用“众低独高”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
1950年,音乐工作者郭可诹和萧家驹等人在黎平县工作时,发现了藏在侗族大山里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音乐是侗族人的信仰,他们认为歌能养心,唱歌既是消遣也为记事。
B. 音乐担负着特殊功能,侗族人在劳动、祭祖、冲突中都离不开唱歌。
C. 侗族人认为音乐能涵养心灵,唱歌是传播侗族民族文化最好的方式。
D. 加入表演性动作后的侗族大歌更适应舞台化演出,甚至登上了春晚。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侗族大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合唱艺术,在侗族人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B. 侗族大歌的发现,改变了世界对中国无复调音的认识,是中国音乐史上重大事件之一。
C. 侗族大歌格外动听与按组互和的唱法有关,众声低,反音独高,带来至美的艺术享受。
D. 穿着民族服装的侗族姑娘、独特的银饰竹凳,使巴黎观众发现了侗族大欧的独特之处。
3. 下列侗族大歌 演唱场景与材料一第二段的表述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大型村歌竞演活动“乡村超级碗”在黎平侗寨举办首场晋级赛。
B. 在2006年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侗族“蝉之歌”组合获得原生态组银奖。
C. 宋代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
D. 2023年4月20日,湖南省通道县皇都村举办大型侗寨山水实景演出——“戊梁恋歌”。
4. 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5. 侗族大歌有哪些特征?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是传播侗族民族文化最好的方式”错误,文中说“也利于传播侗族的民族文化”,不能判断为“最好的方式”,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穿着民族服装的侗族姑娘、独特的银饰竹凳,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的讲演
萧红
一九三八年的春天,月亮行走在山西的某一座城上。
这是一个欢迎会,出席的有五六百人,站着的,坐着的,还有挤在窗台上的。被欢迎的宾客是一个战地服务团。
第一个上来的是个花胡子,两只手扶着台子的边沿,好像山羊一样,他垂着头讲话。
“告诉我!笑什么……笑什么……”孩子王根拉住了他旁边的女同志,摇着她的胳臂。“笑他滑稽,笑他那样子。”那女同志一边用手按住嘴,一边告诉那孩子。那孩子起来看看,他是这大厅中最小的一个,大概也没看见什么,就把手里剥好的花生来放在嘴里,一边嚼着一边拍着那又黑又厚的小手掌。接着又去吃落花生,吃别的果子,吃一些混着沙土的点心和芝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