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新阵地教育联盟2024届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780字。
浙江省新阵地教育联盟2024届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卷
考生注意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3.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优秀的美术作品以线条诉说情感,用图式传递内涵,借色彩书写精神。中国近现代优秀的美术作品,很多收藏于中国美术馆。这些藏品以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展现了中国人民在伟大历史进程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也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审美创造。如何进一步盘活丰厚的美术资源,让美术作品的影响力走出美术馆,是新时代美术馆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这使我们更加清晰地意识到,人民群众有十分迫切的审美需求,在将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方面,有广阔的开拓空间。因此,中国美术馆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通力合作,精心策划展览及艺术纪录片,积极为《美术里的中国》等节目提供学术支持。
如今,通过电视媒介,深藏美术殿堂的优秀作品,更直接地走进千家万户。《美术里的中国》精选中国近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维度中,生动讲述作品背后的文化传统与时代故事。
借助纪录片,美术经典在数字化时代获得新的生命。电视技术手段使静态的图像动了起来,在声、光及解说词的互动中,再造一个别开生面的美的世界。随着画面的移动,观众可以细细欣赏作品的气象与神韵。纪录片还破除了观众在美术馆欣赏画作时的距离限制。《美术里的中国》以纤毫毕现的4K高清摄影技术,让作品的细节呈现在观众眼前,带领观众进入艺术的微观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油画的笔触具有了山峰般的立体感,凸立于画布之上,胸中丘壑被一笔笔真实地堆叠起来;中国画墨与水的蔓延铺展,将宣纸上竖立的纸纤维润湿、压倒。这些超高清的视觉呈现,为观众带来极大审美满足。《美术里的中国》还运用3D建模技术,拆分画作中的一个个细小元素,然后通过对运动轨迹戏剧化、故事化的设计,引领观众的视点在画作中游弋。3D建模技术配合第一视角,让观众“身临其境”,沉浸在经典画作中,体验画作带来的视觉冲击力。
新媒体时代,影像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媒体人、博物馆美术馆从业者、美术工作者也都在认真思考如何提升文艺作品传播力这一问题,不断寻求新的传播方式。在《美术里的中国》播出同期,“美在新时代——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第二期)”面向公众开放。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作为展览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提供的多部再现老一辈艺术大师创作经历的珍贵影像在展厅播放。观众和媒体对这批珍贵影像,给予了关注。在新媒体平台,这一系列影像也收获了巨大的播放量。
我们乐见美术作品在电视媒介的传播中焕然一新。这种“新”,来自新技术条件、新传播思维、新推广手段的不断赋能、持续升级。我们相信,美术之美与电视之美,将继续凝聚合力、释放能量,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厚的精神滋养。
(摘编自吴为山《让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高品质生活》)
材料二:
在我国走向现代化的征程中,人的现代化与物质生活的现代化同等重要,而美育则是促进人的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在当代中国,随着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如何同步提升大众的文明程度,特别是如何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美育从来都是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众多收藏于中国美术馆的中国近现代优秀美术作品,展现了中国人民在伟大历史进程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也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审美创造。
B. 《美术里的中国》精选中国近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分别从传统与现代两个角度切入,生动地讲述了作品背后的文化传统与时代故事。
C. 借助4K高清摄影技术,《美术里的中国》可以纤毫毕现地呈现出作品的细节,从而带领观众进入艺术的微观世界。
D. 一定意义上,推进作为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美育是美学的根本目的和最终落脚点。尤其在青少年教育实践中,美育的受重视程度仍待提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电视技术手段使静态的经典美术作品动了起来,在声、光及解说词的互动中,营造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美的世界。
B. 材料一借《美术里的中国》这一成功案例,呼吁融合美术之美与电视之美,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厚的精神滋养。
C. 在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征程中,人的文明程度明显落后于物质生活的现代化,我们需要以美育促进人的现代化。
D. 在部分地方教育体系中,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比往往是次要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可轻可重。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某中学开展“美术进校园”活动,对校容校貌建设统一规划、设计,力争借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墙一砖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B. 某小学以“为纯美的童年而教育”为出发点,开设“以美育美”的美社团课,将美学教育渗透入丰富多彩、具体可感的社团活动中。
C. 家长们可以通过带孩子去听音乐会、去看美术馆等多种途径自然而然地培养孩子对于艺术的热情,从而为以后的家庭美育打下基础。
D. 为了构建校内外一体化美育体系,提升学生的审美,某中学开展“记录美丽暑假”活动,鼓励学生以新颖独特的形式记录暑假生活。
4. 材料二指出,要把美育实践提升到一个新水平,需要全社会提高对美育的认识。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当下美育实践的认识。
5. 受《美术里的中国》启发,某电视台计划录制《画里宋朝》系列节目。请结合材料一给节目编导一些建议。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分别从传统与现代两个角度切入”有误,原文是“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维度中”。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人的文明程度明显落后于物质生活的现代化”不符合文意,“明显落后”程度过重,文中是“如何同步提升大众的文明程度”,没有指出人的文明程度严重落后。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毛虫
老舍
我们这条街上都管他叫毛毛虫。圆葫芦头上一对大羊眼,老用白眼珠瞧人。尤其特别的是那两步走法儿:曲里拐弯的用身子往前躬。
邻居们都不理他,因为他不理大家;惯了以后,大家反倒以为这是当然的—一毛毛虫本是不大会说话儿的。
我们不搭理他,可是我们差不多都知道他家里什么样儿。我们差不多都到他家里去过。每月月底,我们的机会就来了。他在月底拿薪水。他一拿薪水,毛毛虫太太就死过去至少半点多钟儿。
我们不理他,可是都过去救他的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