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620字。
诸暨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三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自古皆注重音乐。由音乐的变化,可看出文化的变化;由音乐的盛衰,可看出文化的盛衰。古代祭祀时有乐舞,外交酬酢时有赋诗,王公卿大夫的宫中都有瞽师组织的乐队,士族子弟大多能歌善舞,平民的婚姻也以田野中的唱和歌舞为背景。孔子之后儒家提倡的乐礼之治,的确是对于前代传统的一种崇拜,并非无根的理想。但如孔子所希望恢复的封建制度,当孔子在世时已发展到没落的阶段,孔子所推崇的音乐也已不甚时髦。孔子死后不久,封建全消,古乐也成为少数儒家抱残守缺的一种古董。对于一般的社会,古乐已不存在,连儒家崇尚的音乐是否是真正的或完备的古乐,也很成问题。不只是技术问题,整个的文化背景若已变化,旧的技术即使尚未失传,往往也无力继续维持一种旧的历史现象。在艺术史方面,此理尤为显著。
音乐当初并无新旧之分。但春秋晚期产生一种新的音乐,于是旧乐从此就称“雅乐”,新兴的称为“新声”,又称“郑声”或“郑卫之音”或“濮上之音”,反对的人甚至称之为“淫声”或“亡国之音”或“靡靡之音”。新声发祥于郑、卫两国,在卫国的桑间濮上之地甚为发达。《诗•鄘风》有“桑中”之篇,乃男女相悦之诗。由“国风”中可知与“桑中”篇相类的情诗各国皆有,并不限于郑、卫,并且都是古代传下,而非春秋末年的产品。音乐史上的桑间濮上之音是另一回事,与郑、卫关系虽密,但不见得只是男女相悦之音。新声虽出于郑、卫,但最悦新声的是孔子幼年时在位的晋平公。《韩非子•十过篇》,“卫灵公于濮水命师涓代为写谱,并献新声于平公”的故事中可见新声靡靡悦耳,哀怨声调特别凄惨动人。然而新的音乐,一方面有人拥护,一方面有人反对。平公的乐师师旷,是春秋末期有名的大雅乐家,拥护古乐,据《国语•晋语八》记载,他对平公的嗜好新声曾下断语:“公室其将卑乎!”而传统的雅乐,比较深沉醇厚,近乎西洋所谓古典的音乐,不专以声调感人,尤为重要的是声调背后的信仰与理想。历史上大的革命时代,变化不限一方,而是普及于各部门。春秋末战国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革命时代,除政治社会的翻腾外,音乐也起了空前的变化:新声代替了雅乐,浪漫代替了古典。
雅乐是祭祀与朝会或宴享时的必需条件之一。祭祀时,以乐“降神”,以乐“媚神”。至于朝宴时,“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是当然的。这是封建制度下的一种礼数,并不是为消遣或娱乐的。其中即使含有消遣娱乐的成分,也是附带的,主要的作用是媚神与礼客。到战国时,古代的祭祀虽未全消,但祭祀大半已成了儒家的理想,各国实际多不注意。古代的宴享之礼,也不能继续维持。音乐已完全成了一种消遣,主要的目的是娱乐。至此“声”与“色”才结了不解之缘。子夏在《乐记篇》中批评新声的话绝非虚语:“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糅杂子女,不知父母,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古乐的郑重与庄严以及信仰理想的成分已经消灭净尽。
据《淮南子•说山训》,“墨子非乐,不入朝歌之邑”。假定战国时代的音乐仍与春秋以上的音乐性质相同,仍为祭祀与朝宴时必需,则信仰鬼神追求治平的墨子大概不致无条件的非乐。《荀子•乐论篇》,荀子所拥护的是雅乐,墨子所反对的是新声。正因为战国时代的音乐完全是娱乐品,并且往往是少数人的娱乐品,极端功利主义者的墨子当然要排斥攻击。
音乐一发展到纯娱乐的阶段,就离末日不远了。“亡国之音”的名称,甚为恰当;不只是国家将亡,新乐甚至可说是一种伟大文化将亡的先声。汉以下历代正史中虽都有讲到音乐的文字,但几乎全都是抽象与机械的描写。秦汉以下,我们不再听到真正伟大的音乐,也不再见到大的音乐家。战国时代音乐虽已大变,但古代的雄厚之气尚未全消。高渐离与荆轲共同奏唱的《易水歌》,虽然音调已完全失传,但寥寥十数字的歌词仍能使二千年后的人想见当时的悲壮气概。秦汉以下,文化的气息一代比一代微弱,以致到今日我们几乎成了一个没有音乐的民族。
近年以来,国人对古乐又渐注意,少数的有心人并且要在可能的范围内设法恢复古乐。真正的恢复,当然绝不可能。无论雅乐或新声,已都成为万古不复的过去。但这种运动却是中国又要产生新的伟大音乐的征兆,也是中国文化又要有新的发展的征兆。
(摘编自雷海宗《雅乐与新声》)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化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联,音乐的变化与盛衰常反映出文化的变化与盛衰,而文化的变化也影响着音乐。
B. 孔子之后古乐已经消亡,儒家提倡的礼乐之治也成了无根的理想,而儒家崇尚的音乐也非真正的或完备的古乐。
C. 新声产生于春秋晚期,音调靡靡悦耳,近似西洋所谓浪漫的音乐,主要性质是消遣娱乐,和郑重庄严的雅乐不同。
D. 到了战国时代,尽管好古的人推崇雅乐,但雅乐已经成为古董,流行的音乐几乎都是新声,音乐完全成了娱乐品。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一个社会整个的文化背景或制度发生了变革,那么,之前推崇或者时髦的音乐也将不再流行,甚至难以维持或保存。
B. 随着春秋晚期新音乐的产生,音乐有了新旧之分,于是新兴的就称为“新声”。对于新的音乐,有人拥护,也有人反对。
C. 墨子排斥反对新声是因为其为男女相悦之音,是娱乐品,甚至专供富贵之家赏玩,不管父子尊卑,不能称道古代的事迹。
D. 雅乐已经不能得到真正 恢复,但国人对雅乐的关注和喜爱,将促使新的伟大音乐得以产生,使中国文化得到新的发展。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汉书•地理志》,“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
B. 师旷曰,“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及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至于濮水而自投。……先闻此声,其国必削”。
C. 孔子认为,“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D. 魏文侯说:“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4. 请简要分析文中“反对新声者”提出了哪些理由。
5. 作者采用哪些论证方法证明“新声代替了雅乐”?请根据文本简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儒家提倡的礼乐之治也成了无根的理想”错,根据“孔子之后儒家提倡的乐礼之治,的确是对于前代传统的一种崇拜,并非无根的理想”可知,儒家提倡的礼乐之治是有根的,只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这种理想无法实现。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贴福字
何存中
闻路说他是去年除夕的下午,信了“师娘”的话,做下那件“蠢事”的。
“师娘”是谁呢?“师娘”是他的老伴。闻路和“师娘”都是从农村上来的。闻路奋斗一生,不再算穷人。房子买在东方新城,是三十二层的电梯房。他家是二八○一,开窗可见江湖,烘云托月。
对门家长年锁着,见不着人。不知道姓甚名谁,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偶尔也有人回来,但来去匆忙,只看见个背影,人家就把门关上了,连风都不肯漏。于是“师娘”就琢磨,说:“对门的人家肯定是农村人,在外地打工还房贷,所以常年见不着人。”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