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数据监测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2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4/21 19:17:5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4 总计:4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7820字。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数据监测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认识。中国人是以艺术化的态度对待自然,视人为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与这种强调主体与客体融合为一的人生理想相适应,中国的美学中产生了“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它作为美学原则,直接地影响了山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情景交融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发生很早,其理论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在关于艺术如何生成的问题上,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艺术创作的动机首先来自人对于物的感触,有了特定的感触才会有创作的欲望,由此开始艺术的创作。此种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看法,正是“情景交融”理论的基础。中国人一开始就用“物感说”来解释艺术的生成。提出“物感说”,是因为中国人重视现实的人生感受,重视心与物的交互作用,他们从不把艺术当作“游戏”式的消遣品去作精力过剩的模仿。
  西方艺术被认为是再现型的艺术,中国艺术被认为是表现型的艺术。山水文学是以自然景物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从表面上看;模仿说支配下的再现型艺术似乎应当更适合表现自然景色之形貌,更适宜于山水文学的生长。而实际上,从一方面看,重视现实的人生感受,才更能领略、感受自然山水的美,进而将对自然景物的观照和体悟表现出来。因而注重于对于自然的感受、体验,为在形象的艺术之中反映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而把自然景物作为媒介,这样的表现型艺术才真正适合于山水文学的生长和发展。另一方面,西方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理论虽然在广泛的意义上包括对整个宇宙人生的模仿,但它所强调的主要是对于人物性格、动作和事件情节的模仿,整个西方美学都较少注意对自然景物的表现。而中国人由于很能体验细腻的情感,能在自然万象上发现潜伏的生命活力,其物感说中“物”的部分,虽然可以包括事件情节以及人事,但更主要、更经常地却是指自然的景物。总之,中国人一方面强调主观的感受,一方面强调客观的景物,追求着二者的融合。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当然极利于山水文学的发展。
  中国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古代发展的非常丰富。所谓“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就是其理论表述。在艺术创作中,他们认为“必慎与量会、量与情合。始可言诗矣”。西方美学由于较少注意情景关系的问题,其创作所以有自然主义和唯情主义的两极风格。中国美学理论由于意识到若将情景“戳分二撅,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所以没有导向自然主义和唯情主义的两极,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内在美、整体美、和谐美。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境界。重视景,即重视了作为客观基础的自然物象;重视情,即重视了作为主体意识的主观作用,对于自然的自觉审美正起于客观物象与主体情思的对应交感。对于山水艺术来说,有了景就有了艺术的客观基础,有了情就有了艺术的内在生命。所以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符合于审美和创作的内部规律,它也就能够促进山水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摘编自王可平《“情景交融”与山水文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促成了“情景交融”美学原则的产生,而“情景交融”美学原则直接影响了中国山水文学的发展。
  B. 中国古人认为艺术创作源于人对物的感触。由于这种对艺术与现实关系的看法,因此有了“情景交融”的理论。
  C. 在表现自然景物方面,表现型艺术和再现型艺术的区别在于对外物是感知并表达出来,还是主要作样貌模仿。
  D. 中国“情景交融”美学理论丰富、认为情与景不可分割,而西方美学注重客观景物的描绘,对主观情感的表达震不送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情景交融”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山水文学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B. 文章第三段从两方面对西方艺术和中国艺术进行了对比,论证了西方艺术是再现型的艺术,中国艺术是表现型的艺术。
  C. 文章认为西方美学受到模仿说理论的影响、较少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观照和体悟,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山水文学的生长和发展。
  D. 文章多次引用古人的语句,增强了论证说服力,体现了中国“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的丰富性,和西方美学形成鲜明对比。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境界”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
  B.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四溟诗话》)
  C. “请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王夫之《古诗评选》)
  D. “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宗炳《画山水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促成了‘情景交融’美学原则的产生”说法错误,根据“与这种强调主体与客体融合为一的人生理想相适应,中国的美学中产生了‘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可知,二者只是相适应,“促成”这一说法无依据。
  B.强加因果,根据“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艺术创作 动机首先来自人对于物的感触,有了特定的感触才会有创作的欲望,由此开始艺术的创作。此种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看法,正是‘情景交融’理论的基础”可知,这种对艺术与现实关系的看法,应该是“情景交融”理论的基础,而不能表述成“因此有了‘情景交融’的理论”。
  D.“漠不关心”说法错误,应该是“西方美学较少注意情景关系 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你面对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时,你可曾想过,这些食物的祖先曾经都是分布于世界各地的野生动植物,比如蔬菜,大部分蔬菜的祖先是野生植物,小部分是藻类和真菌。这些野生植物在不同的地方、被不同的民族驯化,成了更加适合人类种植和食用的农作物。小麦来自新月沃土,水稻来自中国南方,茄子来自印度河河谷,它们分别被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类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