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5860字。
2024届芜湖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题卷
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很长一段时间内“艺术”都只是“技术”的一种别称。艺术从技术中剥离出来,获得独立的发展空间,是艺术史上极为重要的现象。从此,艺术不再是一般的技术,它与美、审美之间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内在关联,对普罗大众而言,艺术仿佛成为一个神秘的领域。然而,艺术从技术中剥离出来并不意味着艺术与技术的完全脱节,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看,技术的进步总能带来艺术的跨越式发展,并由此带来艺术存在方式的巨大变革。更重要的是,伴随着技术性因素的不断发展,艺术的创作与演绎都越来越依赖技术,艺术在脱离技术过程中获得的神秘魅力,似乎就在不断上涨的技术大潮中渐渐褪去了。
于是,在艺术观念的这一嬗变过程中,一个悖论就出现了:艺术的独立发展,始于对技术性因素的摆脱;艺术的继续发展,却又高度依赖技术性因素的不断进步。前者告诉我们艺术性因素与技术性因素存在本质差异,后者却揭示了在艺术活动中艺术性因素与技术性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的密切联系。唯一可能的解释是:艺术具有非技术的属性,但这种非技术属性的获得又离不开技术性因素的支撑。这种看似矛盾却又客观存在的现象,引起了古往今来众多艺术理论家的浓厚兴趣。
先秦时期,庄周借庖丁之口说出了“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道技之辨”因此成为艺术理论史上一个常辩常新的话题。“进乎技”指的是“超越”而不是抛弃技术,道是通过技达到的一种更高的追求。道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性因素,技则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因素,二者完美融合,形成了质感与境界并存的艺术存在方式。北宋的苏轼已经明确认识到了艺术的存在方式具有主观和客观两个不同的维度。“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琴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当然离不开琴以及琴的制作技术,更离不开琴乐的演奏技术。琴的制作与演奏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技术,前者客观而后者主观。20世纪早期的王国维先生也曾专门论及艺术的主客观因素:“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这里谈到的意偏于主观,境偏于客观,二者结合构成文学艺术的核心内容。
20世纪的西方学者对于这一问题也有深入的思考。法国的杜夫海纳明确区分了客观的“艺术事实”和主观的“审美知觉”,认为只有二者的结合才能构成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作品。他还进一步将“艺术事实”区分为“物质质料”和“艺术质料”,从而也为后人将艺术活动中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脱离技术后,与美和审美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
B. “道技之辨”涉及艺术中的主客观两方面,这一话题并不过时。
C. 艺术活动包含技术因素,而技术因素兼具物质性与艺术性。
D. 人工智能时代技术与艺术彼此交融,相互依赖、促进,共同提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宣纸的发明,丰富了书画媒介,为书画艺术的升级发展奠定了基础。
B. 普通民众在抖音上自主创作视频,说明技术能降低艺术准入门槛。
C. 人工智能技术企业加强与艺术院校的合作,能有效提高产品质量。
D. Sora(AI软件)能根据文字自动作画,这表明其已具备文艺独创能力。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六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艺术不只是技艺,更是艺术家所体验的感情的表达。
B. 科学与艺术是属于整个世界的,它们没有国界。
C. 美术所以能产生科学,全从“真美合一”的观念产生出来。
D. 技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艺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4.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艺术存在方式与技术的关系。
5. 根据材料内容,梳理艺术观念经历了哪几次嬗变。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D.“相互依赖、促进,共同提高”错误,原文说的是技术促进了艺术的发展。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
D.“这表明其已具备文艺独创能力”错误,Sora(AI软件)作画“根据文字”,恰恰说明它不具备文艺独创能力。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常二爷的生活是最有规律的,而且这规律是保持得那么久,倒好像他是大自然的一个钟摆,老那么有规律的摆动,永远不倦怠与停顿。因此,他虽然已经六十多岁,可是他自己似乎倒不觉得老迈;他的年纪仿佛专为给别人看的,像一座大钟那样给人们报告时间。因此,虽然他吃的是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