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精诚联盟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660字。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三联生活周刊:近几年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建成。文博界对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具体定义是什么?
高蒙河:要谈如何定义考古遗址博物馆,我们首先需要将其解构为两个核心:博物馆和遗址。遗址,尽管是一个出现在《辞海》等工具书中,已经常识化并被广泛接受的考古术语,但大众可能对其含义尚未完全明确。许多人参观考古遗址博物馆,比如去看兵马俑、石峁或殷墟,通常是出于观赏文物的目的,对遗址本身的理解和认知较浅,也不知道这类遗址博物馆与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有什么区别。
实际上,遗址博物馆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看宝”的地点,而且是了解和体验遗址本体的场所,遗址本身就是个“大宝”。遗址博物馆的主旨在于让观众意识到他们所参观的是遗址本身,而不仅仅是其中的文物。虽然文物也是展示的一部分,但它是次要的,遗迹和现场本身才是主角。在传统博物馆中,我们经常可见的是“可移动文物”,如国家博物馆中的后母戊鼎,它们被展示在玻璃展柜中供人欣赏。然而,遗址博物馆不同,它不仅展示文物,更重要的是展示遗迹和现场本身。遗址博物馆是一个“考古地带”,按照考古的术语解释,它是一个可能有闭环的空间区域,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自然角度来看,是人造物和自然物共同结合的杰作。遗址一定既有遗迹又有遗物,但观众到遗址博物馆主要就是看遗迹、看现场。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基本前提是它必须是考古发掘的,得有考古遗产或遗存,是专题性博物馆,包含文化景观、自然环境、考古遗迹和博物馆等多个元素。博物馆只是在这个考古地带中为访客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索历史和文化的窗口。现在我提出一个问题:故宫是不是遗址博物馆?首先,我们得确定故宫本身是否是一个遗址。这个问题引发了对遗址博物馆与考古遗址博物馆之间差异的探讨。考古遗址博物馆通常指的是已进行考古发掘的地点。而遗址,无论是否经过考古挖掘,都是遗址。所以这里的细微差别在于,遗址博物馆可能未经过大量考古工作,而考古遗址博物馆则明确基于考古发掘。
以故宫为例,按照世界遗产的标准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但其实故宫能看到5个朝代的建筑,故宫考古研究所往下挖掘,发现更古老的元代皇宫也是在这个位置上。除此之外,故宫还有民国时期西洋风格的水晶宫,和使用庚子赔款建造的用来存放承德文物的宝蕴楼。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因为王府井饭店造得太高,站在上面能够看得到中南海,故宫西华门区域又增建了影壁楼,这些建筑虽然是近现代的产物,却也成为故宫历史的一部分。所以,故宫实际展示了从元代到近现代的建筑遗址。
三联生活周刊:除了考古遗址博物馆,近些年我们还看到有些类似概念的出现,比如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博物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高蒙河:在中国,遗址通常以土质为主,我们将其称为“土遗址”或者“软遗址”,这与以石块和砖砌成的古罗马、古希腊的“硬遗址”有所不同。这些土遗址需要保护的难度更大,所以考古遗址博物馆在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实际是展示为辅,保护为主。这种保护和展示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尽管遗址是常识化考古术语,但许多人参观考古遗址博物馆,并不清楚遗址博物馆与其他博物馆的区别,可见大众可能对其含义尚未完全明确。
B.遗址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不同,后者展示的是“可移动文物”,如国家博物馆玻璃展柜中展陈的后母戊鼎,而前者展示的是遗迹和现场本身。
C.考古遗址博物馆是一个以考古发掘为前提,可能有闭环,包含文化景观、自然环境、考古遗迹和博物馆等多个元素,既有遗迹又有遗物的空间区域。
D.基于是否进行过明确考古挖掘的细微差别,加上故宫实际展示了从元代到近现代多个朝代的建筑,我们可以判断故宫本身是一个遗址博物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与石砖遗址不同,我国遗址多以土质为主,保护难度更大,所以我国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为辅,保护为主,进而导向了遗址公园的设立。
B.圆明园遗址公园可以追溯到1983年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殷墟博物馆也可以追溯到1987年,可见考古遗址公园在我国的起步是较早的。
C.由于十几年前的文物利用观念在遗址保护方面还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所以2010年第一批评选的这12个遗址,实际只有四分之一有保护规划。
D.张忠培先生提出的原则,既避免了公众破坏遗址原本特性的可能,也解决了文物和遗址始终被“冰封”而远离公众视野的困境,成为考古遗址博物馆建设的指导方针。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普及“考古遗址博物馆”意义的一项是( )(3分)
A.截至2023年,我国共有6565家博物馆,其中大约130家是遗址博物馆,占总数的2%左右。但在2002年评定的5058处国家级文保里,1612处是遗址,占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B.著名考古遗址博物馆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其年参观量约为1000万人次,若加上其他遗址馆的总参观人次为2000万,也仅占全国博物馆总参观人数的3%。
C.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大规模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较早的例子包括湖北大冶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之后又诞生了1993年河姆渡遗址博物馆,1997年三星堆博物馆等。
D.许多观众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就为了看看兵马俑壮观的阵列,却忽略了其作为遗址的真正意义,可能不会深入探究这个遗址究竟有多大,也不会去探索秦陵。
4.高蒙河发现目前依旧活跃的遗址博物馆可能只占全数的一半,其中还包括一些网红景点。如何才能发展遗址博物馆?请结合全文,提两条建议。(4分)
5.“考古遗址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博物馆”虽然名称相似,但其定义和作用却不尽相同,请结合全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庙
张新科
老家司马楼是座千年古镇,地处三县交界。①司马楼人爱谝,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俺们司马楼,鸡鸣三县”。司马楼中心有座寺庙。别的寺庙都有响亮的名字,这座庙却没有,马马虎虎地叫做“大庙”。
1932年,乡公所来了个姓昝的乡长。“昝”字司马楼人不会读,不会读的字取半边,大部分人叫日乡长,也有喊处乡长的。昝乡长是个文化人,上任不久就雄心勃勃地整顿风化,倡导礼教。他寻遍县志、大户人家的家谱以及当地名人的诗文后,他最终得出司马楼镇兴盛于宋代的结论。“乱世毁塔,盛世建庙,就把大庙建成的时间定在宋代吧。”昝乡长别的话司马楼人不认,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