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学考大联盟2024届高三三模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4110字。
四川省学考大联盟2024届高三三模联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根据儒家提倡的理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有资格担负国家管理任务,操行是任命官员的重要依据。然而,封建社会的结构和这些理论的某一方面存在着矛盾,即儒家提出的强调操行之重要性的成就模式与封建制度特有的出身模式发生冲突。如果人的出身决定一切,那么操行和成就就没有任何关系。除非所有贵族都是高尚聪慧之人,否则,这些理论是不公正的。孔子及其门徒强调国家应该由有德者管理,如尧、舜。这是他们的乌托邦,然而,他们对此无能为力、爱莫能助。
另一方面,孔子促进了阶级结构和社会变动的一定变化,即给予平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过去这仅仅是贵族的权力。他培养了一批平民并使之成为士,从而有资格跨入仕途。当贵族不再垄断知识时,平民就有了参与社会变动的机会。在这一法则下,当一个人“学而优则仕”,对君子操行的培养是有实际价值的,即提高地位改变角色。然而,他们进入的仅仅是下层政体,巨室豪族依然控制着整个社会。
处于战乱状态的周末时期发生了更为根本的变化。经过政治斗争的激烈活动,封建主义秩序如果不是完全被破坏也是被大大削弱。当拥有权力的贵族不再敬重封建制度体系时,上层政体就被颠覆了。同时,社会的最底层也发生了变化。一批杰出人才对不同国家的统治者产生影响,并进入了上层阶层。许多著名的知识分子被尊为统治者的座上宾或老师,如子夏、荀子、邹衍和其他学者,尽管他们不是政府指派的官员,但是他们拥有高位厚禄,而另外一些出身平民的人则成为国之将相。赵翼指出,出身低微的人达到如此高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荀子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义了这一状况。先前,孔子或其他人认为,君子或者是有德者,或者指有地位的人,或者两者兼有。然而,荀子给出的新定义几乎完全忽略了地位因素,他着重强调操行这一方面,也就是指个人修身。在其作品中我们读到:“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
汉朝再次发生变化。除少数王侯外,多数官爵均非世袭。巨室豪族不能垄断权位。尽管还没有正式的公务员考试,但原则上,官爵依照德才授予。那些有突出学术成就的博学之士的学生被任命为官员,知名学者分门别类地被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官员推荐,如“德、智、义”,“纯孝”或者“杰出才能”等类别。另外,享有特殊声誉的学者有时会因为特殊法令而被拔擢。正是通过这些方式,社会变动的正式渠道才得以建立。
通过一套合理的考试体系,以形成一种有利于并规范“自由竞争”的机制,但是这一机制直到隋唐时期才建立起来。理论上说,这种机遇对大部分人是公开的。这是择优选能的最合理的措施。一般认为,能者都能够通过考试;反过来说,如果考试失败,说明此人还没有足够的资格和能力。这一普遍原则至少达到了一个目的:它使社会变动的实际程度和理想模式之间的差异最小化。
(摘编自瞿同祖《中国阶级结构及其意识形态》)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与封建社会的结构存在冲突,儒家提倡的重视操行的理论在当时没有实际价值。 B.孔子给予平民接受教育的机会,打破了贵族对知识的垄断,促进了阶级结构的变动。 C.来自社会底层的人才开始进入上层社会,使得封建主义的秩序发生更为根本的变化。 D.汉朝和隋唐时期,官方都建立了一套对社会大部分人公开的、择优选能的正式机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多处提到儒家理论及实践,以此表明儒家在古代阶级结构和社会变动中的影响。 B.文章以时间为序梳理了不同时代社会结构变化的大致特征,同时分析了变化的原因。 C.文章第三段引用荀子作品内容,是为了证明当时人们对操行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地位。 D.文章通过对隋唐开始建立的考试制度的辩证分析,揭示了规范“自由竞争”机制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中用了“乌托邦”一词,表明孔子及其门徒关于国家应由有德者管理的想法在当 时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B.子夏、荀子和邹衍等人的经历,说明当时社会已突破了“出身决定一切”的固有模式,平民藉由才德也可身居高位。 C.由《陈情表》一文中李密被举荐和征召的经历可知,本文提到的汉朝官爵授予的某些机制在 之后的晋朝也依然存在。 D.隋唐时建立起来的这一套考试体系,可以视为最合理的人才选拔措施,也是最符合孔子及 儒家理想的社会变动模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如果有一些昆虫有知觉,且可以感受到疼痛,真实的情况可能也确实如此,那这一发现会有什么意义呢?有时候,我会被提问类似这样的问题:这是否意味着我不应该拍死落在手臂上的蚊子,即使它可能会让我患上危及生命的疾病?不,其实不是这样的。许多家畜可能也是有感知能力的,但人类并没有因此不再屠宰它们。不过人们也意识到,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它们的痛苦。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