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6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5/19 9:46:0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6170字。

  四川省眉山市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通行本《庄子》共33篇,分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这个编排体例,是由西晋郭象确立的。魏晋以来讲庄子,普遍是将《庄子》内、外、杂三篇混为一谈,都归之于“庄子之说”。但是,苏轼早在宋代即指杂篇中《盗跖》《渔父》《让王》《说剑》四篇“皆浅陋不入于道”,是后世“昧者勦之以入”;明清之际,王夫之则确定内篇为庄子之书,外杂篇为学庄者之作。
  20世纪50年代,钱穆以一系列论文谈《老子》和《庄子•内篇》中使用“道”“自然”“象”“真”“神”“妙”等概念的区别,比如“象”“妙”在《老子》中多出,而且是具有专门意指的基本概念,而在《庄子•内篇》各仅一出,均无特指,是普通词汇。20世纪80年代,刘笑敢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做先秦汉语史研究,指出在《庄子》中仅外杂篇使用道德、性命、精神三个复合词,正好对应了先秦文献中这三个复合词直到战国后期才出现的“客观的年代分界”。刘笑敢得出结论说“内篇基本上是庄子所作,而外杂篇只能是各派后学所作”。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不仅未对《庄子》内、外、杂三篇的作者归属作区分,甚至引用苏轼、王夫之等前人明确证伪的篇章时,不加辨析和质疑。《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这是被广泛引用作所谓“庄子真诚观”的段落。然而,这种主张“形神一体”的形神观,是由汉魏时期以“察举”选拔官员而兴的人物识鉴的产物,其经典文献是刘邵的《人物志》。《庄子•内篇》中绝无这种“以神君形”的形神观,相反,从《齐物论》《德充符》《应帝王》中的许多论述和寓言可见,庄子所主张的正是形神不一的形神观。
  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是将“庄子美学”主题化、系统化的一部代表作,对于中国美学研究的“庄子热”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意义。该书第二章《中国艺术精神主体之呈现——庄子的再发现》,就审美精神、创作心理、艺术鉴赏等对庄子美学做了系统阐述。他指出“虚静的心灵,是庄子的心灵”,反映在艺术作品中则是“纯素的美”。将庄子艺术精神指认为“纯素的美”的精神来源,显然不符合《庄子•内篇》中庄子通过鲲鹏、神人、真人、畸人和奇树等系列意象所展示的自由想象和奇伟风格。在《庄子》全书中,“虚静”一词出现三次,均在外篇的《天道》篇中。因推崇“虚静”之道,《天道》篇亦推崇“朴素”之美。就思想根源而言,虚静之说源出于老子。但老子是“虚”与“静”分言,没有使用“虚静”一词。“虚静”可能最早出现于《文子》一书。《庄子•内篇》没有出现“静”字,庄子只讲“虚”,不讲“静”。
  庄子哲学源于老子哲学,但庄子对老子的超越和突破是不容忽视的。从《庄子》内篇与外杂篇甄别庄子与老子的分殊,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在近数十年已有重要的成果。中国美学研究亟需在积极吸取中国哲学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庄子•内篇》为基准,以梳理老庄之别为着眼点,重新研讨和诠释庄子美学,还庄子美学一个真面目。这是庄子美学研究真正得以突破上世纪旧说的起点。
  (摘编自肖鹰《被混谈的“老庄”,被误读的庄子》)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的学者在研究《庄子》时不区分内、外、杂篇,导致了他们对庄子美学思想的误读。
  B. 刘笑敢关于《庄子》内、外、杂篇作者归属的结论,与郭象、苏轼、王夫之基本相同。
  C. 《老子》和《庄子•内篇》都使用了“象”“妙”等概念,但其在两书中的内涵完全不同。
  D. 庄子“真在内者,神动于外”的真诚观影响颇大,刘邵的《人物志》继承了这一主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列举了苏轼和王夫之观点,并指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引用《庄子》篇章时处理失当。
  B. 文章援引刘笑敢基于现代统计学方法的研究成果,证明《庄子》外杂篇非庄子本人所作。
  C. 第三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阐述不区分内、外、杂篇的作者归属就会误解庄子的形神观。
  D. 文章结尾面向未来,指出庄子美学研究应当吸取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成果,争取有所突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渔父》体现出的是形神一体观,而《齐物论》等篇主张形神不一的形神观,可见《庄子》内篇与杂篇的思想有一定差异。
  B. 作者不赞同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一书的某些观点,但肯定了该书对庄子美学研究的价值,体现了客观公正的治学态度。
  C. 《庄子》中大量的鲲鹏、神人、真人、畸人和奇树等意象展示了自由想象和奇伟风格,其精神来源是庄子“虚静的心灵。”
  D. 历来老子和庄子并称,但我们还要关注到二人思想上的差异,例如老子“虚”“静”分言,庄子则只讲“虚”不讲“静”。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与郭象、苏轼、王夫之基本相同”有误。文中并未交代郭象关于《庄子》作者归属的观点,而苏轼仅谈及杂篇的作者。
  C.“在两书中的内涵完全不同”有误。原文指出,“象”“妙”在《老子》中是具有专门意指的基本概念,而在《庄子•内篇》中是普通词汇,由此不能看出“象”“妙”等概念“内涵完全不同”。
  D.“庄子‘真在内者,神动于外’的真诚观”错误,“庄子真诚观”出自杂篇中的《渔父》,依据原文观点,这并非庄子本人的思想;且由“‘形神一体’的形神观,是由汉魏时期以‘察举’选拔官员而兴的人物识鉴的产物”可知,“继承”一说也站不住脚。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到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新质生产力”。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
  从经济学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它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高效能、高质量,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