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义乌市普通高中2024届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870字。
义乌市普通高中2024届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本卷共四大题,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请按规定用笔将所有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美学中,曲标示一种美感、一种美学情趣。美学家荷迦斯说,曲线往往产生优美。从造型心理学角度看,横线能使人产生稳实感,竖线有力量感,而曲线则最富优美感、运动感。在中国美学的观念中,曲线富有和西方不同的意思。曲线代表一种自然本有的节奏,它是非人工的、非几何性的。曲线代表宛自天开的精神。从审美上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带来一种审美的惊奇感。曲线是柔和、温雅的,反映了中国美学重视和谐的精神。曲线在唐代以后为许多文人所重视,这是文人意识崛起以后在审美领域的反映。曲线所关心的是那悠远的纵深、那层层推进的妙处,那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的有意味的世界。
婉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卢照邻《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香味袅袅,荷影绰绰,曲岸风荷响,其韵传出遥远。影的舞动、味的轻扬和婉曲的小径、澹荡的清池,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其境界是流动的、清幽的、绵长的、内蕴的。
曲也是中国园林的至上原则之一。曲曲的小径、斗折萦回的回廊、起伏腾挪的云墙、婉转绵延的溪流、虬曲盘旋的古树,等等,都体现了这一原则,所谓“景露则境界小,景隐则境界大”。陈从周说:“园林造景,有有意得之者,亦有无意得之者,尤以私家小园,地甚局促,往往于无可奈何之处,而以无可奈何之笔化险为夷,终挽全局。苏州留园之华步小筑一角,用砖砌地穴门洞,分隔成狭长小径,得‘庭院深深深几许’之趣。”(《说园》)曲的艺术趣味,显然受到内倾型的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造园家这方面的努力,大概可以概括为三个字:隔、抑、曲。
虽然所有园林创造都会追求旷远的空间感,但在具体的造园中有时却故意封闭空间、隔开景区,使各个景区自成一个生命单元、一个生命整体,由此再与其他园林景区襟带环映。这样既见出园景的参差错落,富有变化,又可使人有迤逦不尽之感,景外有景,象外有象,壶中天地于是变宽了,一勺水也见出了深处,一拳石也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美学观念中,曲线代表一种自然本有的节奏,宛自天开,是非人工、非几何性的,具有和西方美学不同的意蕴。
B.苏州留园之华步小筑一角,虽然地小狭促,但用砖砌地穴门洞,分隔成狭长小径,同样可以形成悠远绵长的纵深之感。
C.“造园如作文,必使曲折有法”,所以开门见山的方法显然不能呈现旷远的空间感,是不适合中国园林的意境创造的。
D.古代造园家在曲中追求生机,造园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造曲的艺术,山曲水曲堤曲廊曲,能唤起人们更多的想象。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理过程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3.“曲”作为中国传统审美的重要追求,除园林建造外,在其他艺术形式上也有体现。以下例子最不符合“曲”的审美特性的一项是(3分)
A.在书法艺术中,草书和行书尤其偏爱“婉若游龙,飘若惊鸿”的至高境界,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就体现这一精神。
B.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C.“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这一行文笔法,在《红楼梦》中被作者运用得炉火纯青,也使情节环环相扣,前后呼应。
D.红烛啊,即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4.文艺研究作品往往注重考证,又将艺术、人生、哲学融为一体,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5.扬州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多样的园林文化而闻名于世,请结合材料,为市文旅局在电视台宣传“城市名片”写一则文案。(不超过100字)(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濮 水
濮水清清,初阳映照,水面上笼着一层薄雾。庄周像一截木头,端坐在濮水岸边的芦苇丛中钓鱼。
小徒弟富贵陪侍在一旁,焦急地盯着濮水,喃喃自语:“鱼儿鱼儿快咬钩。”
对于小徒弟的念叨,庄周恍若未闻,竟然打起了盹儿。
眼看太阳已经偏西,还是一无所获,富贵急道:“师父,家里已经没有存粮了,不知道师娘可否吃了中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