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如何做到“语言陌生化”
- 资源简介:
约5630字。
高考语文作文如何做到“语言陌生化”
什么是语言陌生化?绝非表达时故弄玄虚、令人费解,绝非生僻艰涩,佶屈聱牙。
语言陌生化,体现了表达的艺术智慧。
语言陌生化,要求以人所未言的原创语句,来表达人们熟知的常识、常理和共情。
因此追求语言陌生化,不是一味求奇求险求怪,而是指文章表达时,在充分表情达意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组织,使遣词造句与众不同,语言表达独具个性甚至像作家一样成一家之言:
或是富含哲理,启迪思考;
或是见识高卓,精警深刻;
或是文采斐然,妙语连珠。
那么,如何使文章语言平中见奇?巧用修辞,无疑是语言陌生化处理的不二法门,大凡名家作品和高格作文,无不如此。
方法一:巧用比拟,无胜过有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在于喻体是否出现。喻体出现,则为比喻,喻体隐藏,则为比拟。
如《荷花淀》中的水生等游击队员“半截身子长在水里”,是为比拟;而“半截身子像荷花一样长在水里”,则为比喻。比较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显然原文运用比拟,较比喻更胜一筹,不仅表现了游击队员的娴熟水性,而且“长在水里”,更体现了留白的艺术,令人遐想:或是像芦苇一样,或是像树一样,或是像挺立的荷花一样,总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表达相对陌生,没有固化的喻体,有着“无”胜过“有”的丰富、蕴藉之效。
许多作家在写作时,往往大量运用比拟,甚至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比拟修辞手法的语言现象,也俯拾皆是。如“收获梦想”“播种希望”“歌唱青春”等,使“梦想”“希望”“青春”等抽象的话题有形,富有质感,这要比“心怀梦想”等表达形象蕴藉。
如何运用比拟呢?一般说来,面对某个话题、某种情感时,首先要尽情想象,不是将之比喻成某种具体的事物,然后故意欲说还休、语焉不详,而应精心选择一个最能契合喻体事物特质的动词,使人在惊诧之余,唤起丰富的联想,而恰当使用动词,还具有化静为动的表达效果。
文段示例:
1.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慢慢地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散文《苏东坡突围》
2.人生不可彩排,清晰明确的设计,才是书写人生华章的如椽大笔。
毛泽东雄才大略的一生,其实早已从“人生何处不青山”的誓言中出发,早已从橘子洲头的闻鸡起舞、击水中流中起笔,早已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勾勒。习近平主席的家国情怀,同样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里萌生,从燕赵大地(河北正定)的田间地头、民生桑麻中经纬,从福建的风尘跋涉中激扬升腾。他们的每一步,都留下了深深的脚印。每一次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都能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审时度势,审视自我,做出重大的人生抉择,成就恢宏博大的人生境界。
——2023年模考作文“人生设计”
运用点拨:
文段一,一般文章论述苏东坡被贬黄州对于其人生的意义时,往往运用因果论证,如“苏东坡被贬黄州,使其深入思考人生,观照万物,涵养心性,故而超脱物外,宠辱不惊,超越了原来的自我,对于人生有了更为通透的观照”,或是很自然地引用名句加持,如“艰难困苦”“穷而后工”等,虽然说理清楚,但在陌生化上有所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