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210字。
2024届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2024届同学们,该是亮剑的时候了!
愿你以笔为剑,文思如泉涌!
愿你前路繁华,无岁不逢春!
——2024届高三语文备课组全体老师寄语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①文化是生活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因应特定的生产方式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的总和。要把握乡村文化的价值意涵,必须将其置于独特的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中去理解。
②历史之维: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底色”。华夏文明历久弥新,其根脉在乡村,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底色”。千百年来,农耕文明以及建基其上的乡村生活为华夏儿女提供了生产生活的知识、为人处世的规范以及社会运行的制度,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独特基因。乡村既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也为后来中华文化的流变和兼收并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给养,最终形成了今日中华文化体系和独特精神气质。因此,不论中华文化如何开枝散叶,文化之根始终在乡村。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国著名思想家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指出: “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乡村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③现实之维:乡村文化平衡着现代性的冲击。乡村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之根,在现代化阶段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对乡村文化的未来走向尚存歧见,但有一点认识是共同的,那就是乡村文化是一种迥异于现代性的文化形态。所谓现代性,是一种缘起于17世纪欧洲的社会生活和组织结构模式,后来逐渐在全世界范围扩散开来,并产生了深远影响。长期以来,现代性积极的一面总被强调。现代社会相对于传统社会的“加速”发展被认为正是现代性所蕴含的理性、自由等底层逻辑推动的结果。但现代性的后果是复杂的,显然并不全都是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人类个体而言。工具理性对效率的天然追逐最终会导致人性的压抑和人的“异化”。追求个体自由让个体在获得前所未有的行动空间的同时,也失去了以往来自集体的荫庇。现代人之间越发成为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定义的在物理空间上接近、在社会空间上疏远的“陌生人”,普遍的现代性焦虑由此而生。近年来,田园牧歌类短视频的走红正是这样一种社会心态的反映,其本质是通过对种种乌托邦式“拟态真实”的营造迎合了广大受众对于恬淡闲适的乡村生活的共同想象和渴求。乡村文化无疑能够起到平衡现代性冲击的作用。
④乡村文化振兴要彻底改变被当作前提甚至“常识”的一种思维定式,即“乡村是需要克服的对象和问题”,在正确认识乡村文化价值意涵的基础上确立乡村文化的主体性。具体到实践层面,乡村文化振兴应坚持农民、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文化发展策略:
。
⑤乡村文化振兴客观地存在一个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这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立场问题。乡村社会的主体是农民,乡村文化的主体当然也应该是农民。近年来一些地方的新农村建设之所以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盖因为农民没有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农民自身的需求和认知或多或少被忽略。乡村文化的产生、传承和变迁来自于乡村社会、千百年来的发展和变迁,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农民既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习得者,也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当然也应该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
⑥中国社会的运作一直是家庭本位的,家庭行动伦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尺度。从现实看,个人化趋势在中国社会虽然同样已经出现,但家庭对社会成员仍具有不可替代性。细察实践层面乡村社会的运行逻辑可以发现,很多村民行动的内生动力不仅来自于个人,或者说不主要来自于个人,而是更多来自于家庭。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推动者不能以现代性内蕴的资本和效率逻辑去试图替代村庄原有的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结构,而是要与农民以家庭为核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有效衔接,将家庭作为国家与村民“接合”的通道。
⑦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是随着现代性之自我叙事成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话语体系,“脱嵌”的个体迅速崛起,传统社区公共性日渐消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领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政治领域村民自治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在乡村社会的推行,村民在获得经济“自由”、人身“解放”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被“解散”。中国人历来有“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孟子•滕文公上》)的邻里相保、亲睦传统,绵延千年不绝。如何在乡村地区重建社区精神,实现传统村落的“回归”,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
⑧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乡土文化,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如复原历史遗迹、建立村史馆、编辑整理村史村志等,塑造能够表达与再现某种特定传统的文化景观。当人们面对这些景观时,也会“被席卷进景观当中”,其观看以及倾听、思考的过程也是一种文化实践——借助其中所蕴含的符号元素可以呈现丰富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形象,建构村民心中对乡村的独特意象,强化文化和地域认同。此外,可以探索举办一系列乡村文化活动,用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其关注和参与。文化活动不是唱唱跳跳。活动即仪式,其本质在于让村民走出家门、相互联络,通过人群的聚合、对于集体符号的共同瞻仰,增加村落的温情与温度。当前,一些乡村开展了一系列“社区营造”活动,通过对具有特定地域特色的历史、故事的收集、整理和传播,强化了村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还有一些乡村通过说书、故事会等形式深入阐发乡土文化中团结友爱、扶危济困等道德力量,发挥其劝解教化、凝聚人心的功能,这都是发挥文化在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的生动实例。
(摘编自张森《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质与推进思路》,2024年1月《新华文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村既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也为后来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给养,中华文化之根始终在乡村。
B.田园牧歌类短视频是乡村文化的代表,迎合了广大受众对于恬淡闲适的乡村生活的共同想象和渴求。
C.乡村振兴过程中,要与农民以家庭为核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效衔接,来提升村民行动的内生动力。
D.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需要人们积极参与,通过观看、倾听、思考等文化实践,强化文化和地域认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现代性”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一种社会生活和组织结构模式,现代性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要超过其对人类个体的影响力。
B.理性、自由是现代性所蕴含的底层逻辑,它们被认为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产生消极的影响。
C.卡夫卡《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正是工具理性对效率的天然追逐最终导致人的“异化”的文学典型。
D.追求个体自由让个体越发成为齐美尔定义的“陌生人”,社会成为陌生人社会,产生现代性焦虑。
3.下列选项出自《乡土中国》,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三段中“乡村文化平衡着现代性的冲击”的一项是( )(3分)
A.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B.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
C.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D.对生活的态度是以克己来迁就外界,那就是改变自己去适合于外在的秩序。
4.根据材料,下列新闻不属于乡村文化振兴实践活动的一项是( )(3分)
A.浙江金华:乡村板凳龙闹元宵
B.泸州江阳:村BA决赛热闹上演 球场燃起激情火花
C.“首届中国乡村书画大赛”在江苏靖江成功举办
D.四川眉山市仁寿县助力大学生入村工作
5.联系下文,补写第4段中“乡村文化振兴策略”的具体内容,要求用3个动宾短语,每句不超过6个字。(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南渡记①
宗璞
莲秀二十五岁嫁到吕家,已经十五年了。十五年里,她的生活就是侍候老太爷。现在很多亲友都往南边去了,留下的也各自闭门不出。除凌京尧来过一次,不见任何人出现。
天越来越热了。一天黄昏,老太爷在院中闲坐,忽听有人轻轻敲门,随即推门进来。“搬到这里来了。”来人说。
“缪老爷,”莲秀大声在老人耳边说,“是缪老爷。”她很感动,到底人家心里惦记着啊。一面扶老人, 搬椅子, 一面让人沏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