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的力量》同步练习10
- 资源简介:
约10190字。
《逻辑的力量》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以下违反排中律的一项是( )
A.小陆踢完足球回到宿舍,小陈问他:“赢了吗?”小陆说:“没有。”小陈问:“那么,输了?”小陆说:“也没有。”
B.小周在回答招聘单位面试的问题时说:“我的专业不是社会学,也不是教育学。”
C.甲、乙二人下完棋后,一位观棋者笑着说:“看来你俩是谁也赢不了谁。”
D.这场战争,既不能说它是正义的,也不能说它是非正义的。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其独特的异彩之处: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约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埃及的象形文字约产生于5000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的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现在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朝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6世纪随着新巴比伦的灭亡而消失了。埃及的象形文字约到公元前5世纪也消失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
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理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甲骨文与后世的文字关系十分密切,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
(摘编自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
2.下列可以作为论据,有力反驳材料中提到的西方观点的一项是( )
A.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约8000年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
B.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在公元前6世纪和5世纪就绝迹了。
C.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行书、楷书的变化轨迹清晰可见。
D.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945个。
3.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拟写分论点,证明甲骨文有“独特的异彩之处”。
三、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鸿章正是在固化的秩序里开始酝酿他的改革。然而他在事先已被祖先确定好的框架内进行的所谓改革是完全无济于事。即使他兴办机械局、矿务局、铁道局、电报局,直至苦心孤诣地创建了那支亚洲规模最大的海军力量——北洋水师,军队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