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00字。赋予语言活力和个性
今天我们专门进行语言训练。训练的内容是如何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让语言具有活力和个性。
语言运用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规范,应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算难,但是仅仅做到这一点,对于写作来说,还远远没有达到要求,因为这样的语言运用还只是一种机械性的操作。要使语言运用达到较高的境界,要使文章的语言具有不同一般的魅力,必须让自己的语言具有个性和活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基本的方法,并进行适当的训练。下面先看我们课本里的句子,查查加点词的词意。
①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②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朱自清《荷塘月色》)
③像回故乡一样,带着浓挚的怀想,我们踏进了山西。
(吴伯箫《难老家》)
这些词都是词典里所没有的词,都是作者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表情达意的需要创造性地组合运用而构成的词。它们有的是把一个短语压缩成一个词,如“雨趣”,原本是“雨中的乐趣”,“朗照”原本是“明朗地照着”。有的则是从两个近义词中各抽取一个字组成一个新的词,如“浓挚”由“浓烈”、“诚挚”各抽一个辽组成。显而易见,这些词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精练简洁,赋予文章语言一种灵动的活力和鲜明的个性。
可是由于对“生造词语”的忌殚,我们的老师不提倡、甚至不容许同学们大胆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词语,而只能按照常用的规定性的使用方法运用词语,扼杀了同学们语言运用的创造性。希望大家突破常规,要在这一方面作一些大胆的尝试。
先来做一个简单的练习,请同学们仿造“雨趣”自拟一个“ 趣”的词并用它造一个句子。
①小巷里,路灯下,老头儿三个一群,五个一堆,专心致志地下棋,真是弈趣融融。
②吃螃蟹、田螺,忙了半天,吃进嘴里去的却不多,但如果把它们的肉全都从壳里取出后再吃,也就没了食趣。
③不是名人、富翁不要紧,平常人也可体验到一种凡趣。
④集邮是很有意义的活动,其中的邮趣不实践是体会不到的。
这几个句子都能按要求创造性地使用词语,但是否都运用得很成功呢?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最后的一致意见是①、②两个比较成功,而③、④两个不够成功。在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后,小结指出组合创造新的词语时必须注意的几点:第一,这种自造词,语意要显豁,不可晦涩,即使脱离一定的环境也要能让人看得懂,比如前两句中的“弈趣”和“食趣”,还有“花趣”、“山趣”、“苦趣”、“书趣”等等。而句③中的“凡趣”就令人费解。第二,它的意思要有明确的规定性,不可产生歧义。比如句④的“邮趣”一词就可以有多种理解。如果违背了这两条基本的规定,我们就叫它“生造词语”。
再做一个练习,要求将下面一段话中5个画线处改造成新的复合词:
离开①繁华喧嚣的街市,我来到城郊的这座园林。秋天已在林间小路上铺就了一条②用树叶组成的地毯。与夏日相比,林间景色已显得③疏朗开阔,颇像一个独处④安静角落的⑤困倦懒散的少妇……
(参考答案依次为:①繁嚣,②叶毯,③疏豁,④静隅,⑤慵懒。)
这一题的要求明显比上一题高